笔趣阁看书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血染的黄昏》

笔趣阁看书(biquks.com)

首页 >> 血染的黄昏 () >> 第17章 老谋深算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ks.com/100799/

第17章 老谋深算(1/2)

王计财常年手上掌握的两件宝:一件是算盘,一件是秤。成天算盘珠子拨的“哗啦”叫,秤砣摆的“吱吱”响。人们每日扛着锄头、犁耙路过生产队办公室门口,远远就能听到王计财拨打算盘珠子的响声。他给人们算计工分、算计口粮、算计各家分红报酬,算计春天下多少种子、秋后打多少粮食,算计的如天文学家一样精确。对于每亩玉米地春天播撒多少玉米种子,秋天能打多少玉米颗粒,误差仅在一个玉米棒子上下。人们说“凡职业皆成性格”。时间一长他与人相处也总带着这个算盘,不过这个算盘蓦然就化为无形,藏在腹中了。人们听不到算盘珠子响,却能感受到那只无形的手在迅速、机敏、干脆、利落地拨打着算盘珠子,答案一会儿就会浮现在他的脸上。那张干瘪瘦长、颧骨突兀的脸上变幻莫测的复杂表情常常会给村里人心理上带来某种极度的忧虑和困惑。因而村里人给其取了个外号叫“鬼算盘”。

黄岭村总共有多少亩土地?坡地有多少?平地有多少?都在王计财心里装着。哪些地适宜种玉米?哪些地适宜种谷子?哪些地适宜种豆子?都是王计财一人说了算。春天播种时哪块地下多少种子就够了?坡地下多少?平地下多少?半坡半平地下多少?以及哪一块地秋后能打多少粮食,除了发生大的灾害外,到了秋天收割完毕每块地的收成出入仅在二市斤上下。其准确的程度无不令黄岭村的干部社员们惊叹折服!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年复一年,年代一长,生产队的干部们就对这些春种秋收的粮食数字不再操心了,就听王计财的一句话。由于每年到了秋收季节大堆的粮食收割起来堆在地里,都要过秤计算重量,那粮食堆在地里一大堆一大堆的山一样,人们习惯围拢着一大圈人来猜测这每堆粮食的重量,大家都猜完之后,开始过秤计算,看看谁猜的对?结果只有王计财一人猜的准确。后来,这粮食无论是玉米地里掰下来的玉米棒子,还是打谷场里堆积的谷子、豆子,人们习惯了还是先让王计财来看一眼这一堆有多少?都想测试欣赏一下王计财的这一高超本领,等着王计财看完之后再开始过秤计算查看结果。王计财走过来围着这对粮食前后左右看看,就亮出他猜的数字,每次误差仅在二斤上下,有时竟能准确到一斤不差。人们不禁齐声惊叹!简直成了神了!再后来遇到不方便带秤的时候或者数量太多,过秤太麻烦的时候就让王计财来看一眼,随后就以王计财肉眼测出的数量入库入账。就这样如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王计财的两只眼就练成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了。

因而这次与石碾子村的汉子打赌那车西瓜,对于王计财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只是这二愣子不知道,但知道的人又看到王计财在场,谁也碍于面子不敢给这石碾子村的汉子一句提醒。因为这王计财一来,分明就是黄鼠狼来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他是诚心要算计石碾子村汉子的这车西瓜,谁敢阻挡他的财路?因而这石碾子村的汉子这次等于一只老鼠迎头撞到猫怀里了,不倒霉才怪呢?

王计财的算盘珠子打得令黄岭村的人心惊胆寒!黄岭村的百姓们黑夜睡觉都在作噩梦,都被这算盘珠子的声音惊醒!因为这算盘珠子的响声里,决定着每个人流血流汗、辛勤劳作一年的成果——工分数量。而这工分数量则决定着家家户户、一家老小生活养命粮的多少。而黄岭村的人把王计财手上的那本账本戏谑地称作“生死簿子”。

因为黄岭村每个人的劳动工分是多还是少,全在会计的一句话。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下,工分多口粮就领的多,工分少口粮就领的少。而每家每户劳力多一些的人家就相对领的口粮多一些,而劳力少的人家,领的口粮就少,而对于那些人口多劳力少,家里还有老弱病残的人家能分到的口粮就更少了。而按照我国现在的法律规定,每个公民都有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义务。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里,全家人都是平等的,劳动力就负有一种养育家庭老人子女的义务。而且各家有各家的生活方式、挣钱门道,只要不违法,一切收入都是合法的。然而在人民公社化的大集体里,只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劳动力对于年老幼小的人口不负有任何义务。本来粮食产量就很低,到了年终分配粮食拿工分一核算,粮食大多分到那些劳力多的人口身上了,而老人妇女儿童能分到的粮食就非常稀少。而且生产方式单一,所有农民全部禁锢在土地上,而且在那些极左思潮的影响之下,村民们上地种田背后都有大批公社、县里下乡干部监督劳动。这些人们根本不到地里踏一个脚印,就是成天站在村里大街上高声吼叫,训斥老百姓,驱赶村民们进田地里劳动。而他们白天不劳动,晚上就召开全村社员大会讲大道理训人。村民们白天劳作一天,已经筋疲力尽了,到晚上还得参加社员大会听这些下乡干部的训话。而这些下乡干部官架子摆的吓死人,农业知识则一窍不通,于是就乱出点子,瞎指挥,村里人不听他们的还不行,听上他们的常常在春种时下错种子,一耽误就是老百姓的一年农时,到秋天打不下粮食就得饿肚子了。而他们弄错了一甩手走了,遭殃的都是老百姓。而且这些人,老百姓谁敢和他们顶个嘴?真敢这样一次,那就闯下大祸

状态提示: 第17章 老谋深算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