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陇西和武都(1/2)
西周以前设立,早期治所在西域杏林国以南的洛峪,即后世的西和。
秦移治下辨道,在后世的甘肃成县以西。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氐人之地置。白马氐为其中最大的一部。
治所在武都道{县治在后世的甘肃省礼县南},领武都道、上禄县、故道、河池县、沮县、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武都郡有51376户,235560人。
王莽改武都郡为乐平郡。两汉之际,武都郡为公孙述所据。东汉前期,罢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三道,郡治移至下辨县{县治在后世的甘肃省成县西北},改属凉州刺史部。
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陇西郡羌道别属武都郡。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武都郡有20102户,81728人。
汉末,曹操分司州、凉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属雍州。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攻取了曹操控制下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其人口于右扶风小槐里。武都郡遂为蜀汉占据。
西晋时武都改属秦州。太康初,武都郡领下辨县、河池县、沮县、武都县、故道,仅有三千户。
南朝元嘉三年{公元435年},侨置武都郡及武都{郡治。地在后世的四川剑阁汉阳镇境内}、下辨县{治后世的武连南老武功桥处},茂陵县{治后世的地梓潼县上亭铺},属益州。
南朝齐时{公元479年至公元502年},改武都为扶风郡,领武功{武都、下辨县更名}、茂陵、华阴{后世的开封镇境}三个县及寄治汉阳、略阳、安定三个县。属益州。
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扶风郡改名辅剑郡,属南梁州。
梁末,武陵王据蜀称帝,改南梁州名安州,辅剑郡属之。
北朝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为始州。辅剑郡改安都郡属之。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安都郡。
唐宋以后,武都就在现在的白龙江畔发展起来了。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史。处在藏区通往天府之国的咽喉要道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武都郡的主要范围是岷县、舟曲、宕昌、武都、文县、康县,现在,兰渝铁路、成兰铁路、兰海高速公路、天武高速、汉中到武都铁路都在这里经过。
陇西郡,秦汉至隋唐行政区划,秦汉时辖地范围较大,一度包括今甘肃省天水、兰州等地区,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地处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郡治在狄道{即后世的甘肃省临洮县南},三国时后迁到襄武县{后世的甘肃省陇西县东南},唐时改陇西郡为渭州,陇西郡之名从此消失,郡治襄武县保留了陇西之名,成为陇西县。
金、元时改名巩昌府,民国后改名陇西县。汉时,天水脱离陇西郡。李白、李渊、李广均出自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
据后汉书?西羌传中所记载,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国,于其地置陇西郡、北地郡二郡。陇西郡,因在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为渭河平原和陇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郡治在狄道{后世的甘肃省临洮县南}。
秦统一华夏之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
辖县不详,近人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考证为二十一个县,为狄道县、西县、兰干县、略阳县、上邽县、冀县、邸道县、故道县、临洮县、獂道县、绵诸县、襄武县、阿阳县、下辨县、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县、枹罕县,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
为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咸阳之要郡,兵家必争之要地。
西汉陇西郡,治所狄道。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一部分置天水郡。陇西郡辖地十一个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53964户、236824人。
十一个县是:狄道,上邽{后世的天水市区西南},安故{后世的临洮县南},氐道{后世的礼县西北},首阳{后世的渭源县东北},予道{后世的岷县西南白龙江上游},大夏{后世的广河县西北},羌道{后世的宕昌县西南},襄武{后世的陇西县东南},临洮{后世的岷县},西县{后世的礼县盐官镇}。属凉州刺史部。
东汉陇西郡,治所狄道,仍领十一个县,原领狄道、临洮、襄武、首阳、安故、大夏、氐道七个县,分襄武县新置障县{后世的漳县西南},金城郡袍罕、白石两个县划入陇西郡;撤销予道,另置河关县{后世的积石山县},属凉州刺史部。
东汉时期,羌人反复叛乱,人口锐减,治所曾迁至襄武县,后又迁至狄道。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5628户,三万人。汉末凉州并入雍州,属雍州。
三国时期属于魏国,魏国初设置秦州,属秦州,后秦州并入雍州,属雍州,郡治迁至襄武县{后世的陇西县东南},辖地县数目减少。
西晋时只有四县:襄武、狄道{后世的临洮县}、临洮{后世的岷县}、首阳{后世的渭源县东北},三千户。属秦州。
十六国前赵、后赵时,陇西郡仍领四县,仍属秦州。前秦改属河州。领三县。后凉属凉州。后秦属雍州。西秦复属秦州。
北魏属渭州。西魏、北周因之。北周陇西郡领襄武、渭源2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