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帅旗倒,夜劫营!(1/2)
现在,根据斥候的情报,关羽和诸葛亮又在九江郡,募集了一万兵马,准备死守九江郡,可是,我们的战术就是稳扎稳打,这个九江郡我们必须拿下来。诸位,都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公孙续的目的,自然是集思广益,你知道谁有好的计策呢,等公孙续的话音一落,只见,夏侯惇立即走出队列,行礼道:“主公,战事已经打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只要,您一声令下,末将愿做前部正印先锋官!”
虽然,夏侯惇的性格比较冲动,有的时候,武将也正需要这种性格,所以,公孙续并没有责怪夏侯惇,公孙续一摆手,让夏侯惇先退在一旁。
接着,公孙续和众文武,就怎么攻取九江郡的问题,继续商议起来,而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他们先要兵发九江郡,至于,怎么攻取,那就是有计策,用计策,没计策,就强攻。
反正稳扎稳打,也属于公孙续现在的战略部署,并且,公孙续的军事实力也达到了。
既然,战略方法和目标已经确定,公孙续又不是优柔寡断之人,所以,公孙续就立即下令,兵发九江郡。
但是,等公孙续发兵之前,他又收到了另一个,军事情报,那就是,诸葛亮和关羽,把所有的军事实力,都放在了寿春。那么说,九江郡的治所是阴陵县,为什么,诸葛亮还把政治中心和军事实力,都放在了寿春呢。
其实,我说道寿春,相信有历史功底的人,都明白了,因为,袁术当初的势力范围就是在两淮,而他的治所就是寿春,袁术曾经称帝的城池也是寿春城。
寿春城即后世的寿春城遗址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关寿春镇、城南九龙乡境内。2001年被华夏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县筑城始于楚迁都寿春之时,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战国都城中仅次于燕国都城燕下都的第二大城。汉代以后,城址缩小至故城东北角,即今寿县城关一带,后代多沿袭其址。
寿春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关寿春镇、城南九龙乡境内。寿春城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
遗址布局方整规矩,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其规模仅次于燕下都。该城东、西、北三面临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内呈矩形分成15个区域,每一区域内系统规划有水道。
这种城市布局与同时期列国都城相比可谓别具一格。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其中楚幽王墓是目前华夏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大、年代与墓主确切、出土文物最多的侯王墓葬,也是可以认定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出土文物四千余件,其中青铜器一千余件,楚大鼎重约四百公斤。
寿春城遗址是楚国终结之都,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晚期特征,为研究探讨楚国在淮河流域的发展衰亡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曾为历代州郡府治所,1912年废州改县。晋伏滔正淮论之中写到,寿春“外有江阴之阻,内有淮淝之固“。
陈书之中记载:“寿春者,古之都会,得之者安,是称要害。“寿县为淮上军事重镇,兵家争夺之地,历代征战不息,战事尤为频繁惨烈。
在华夏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演绎为著名的成语典故。
李白有诗云:“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兵,遥阻八公山。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罴,破敌有余闲。“
五代十国时后周南唐寿州争夺战,兵燹连年,赵匡胤勇破连珠寨,歼敌四万,威名远扬。元末朱元璋曾在城南安丰大战张士诚。清咸丰年间,太平安奋战寿州多年,英王陈玉成至此,为叛将苗沛霖诱捕后壮烈牺牲。
寿县作为战略要地,两千多年来几经变迁,其城防设施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愈加坚固齐全。据考古发现,寿县筑城始于楚迁都寿春之时。
故城范围很大,北傍淝水,东临东津渡,西至城西湖,南至十里头,面积约二十五平方公里,是战国都城中仅次于燕国都城燕下都的第二大城。
因年代久远,地貌变化,土城垣大多湮没于地下或破坏殆尽。汉代以后,城址缩小至故城东北角,即今寿县城关一带,后代多沿袭其址。即后世的寿县古城墙型制,为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外包砖石墙皮。
七百多年来,古城墙曾迭遭战争和洪水的破坏,历代均有修整,是国内现存保存完整的七大古城墙之一。
寿县古城墙平面略呈方形,旧有瓮城、谯楼之设,重关叠雉,制度森严。现楼台大部分已毁,城墙仍屹立于淮淝之滨,斑蚀剥离,历经沧桑。
古城东南两面有护城濠,北环淝水,西连城西湖,四隅有河,东北、西北隅各设水关一处。城置4门,东宾阳门,西定湖门,南通淝门、北靖淮门。
城垣保存完整,周长“十三里有奇“,实测6650.8米。垛墙之下墙体高7.7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用条石砌筑2米高的墙基。城墙外壁贴砖石,厚度为:底部1.5米,顶部0.5-0.8米、残高1米。
垛口已失,下部间隔2.8米设一高0.37米,宽0.2米的长方形射洞,射洞作壶门状,下口与城墙顶平。城墙砖石之间都是用糯米汁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