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态度的转变(3/4)
年早逝,让这场斗争进入了尾声。他死后儿子还小,三杨因此占据了皇权与文臣斗争的上风。一场土木堡之变,勋贵阶层,內监势力全部倒下,皇权旁落,以文臣的大胜结束。
也就是说,现在不管朱棣,朱瞻基如何防范,这种斗争是不可能停止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文臣们才对皇上主动愿意放弃一部分权力感到诧异和恐惧。
但是因为朱棣和朱瞻基抛出来的议长一职,在大臣们眼中这就是一个变相的丞相,让所有人变的兴奋,才掩盖了这一点点恐惧。
相比可以拿到手的权力,一点隐患不算什么了。
但是对中层和下层的文官们来说,他们不可能触及到那个宝座,所以他们也更想搞清楚,这是因为什么。
朱高炽这个时候有些懵逼了,他原本是担心这个计划是朱瞻基拿出来的,朱瞻基会受到文臣的忌恨,所以想要把朱瞻基叫道詹士府来,缓和一下双方的关系。
有些事情面对面讲清楚,远比都记在心里更好。
可是现在发现,文臣们根本不在乎这个议事法则对自己的限制,更因为皇上愿意放弃在朝堂平衡的权力而兴奋不已。
他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虽然最后依旧需要皇上来裁决,但是文臣们的权力空间更大了啊。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大学士,请问我皇祖父今年多大了?”
杨士奇楞了一下,随即就明白了过来,露出了会意的笑容。但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明白过来,而且这场谈话还需要进行下去。
他回答道:“陛下寿起元至正二十年,今年已经五十九。”
按实岁来算,朱棣出生在1360年,今年是1418年年尾,实岁五十八岁。但是按照现在的算法,明年五月初二,就是朱棣的六十大寿。
不过朱棣在得到朱瞻基即将年底回来的时候,就已经下旨,明年不会举行万寿节,因为那个时候,他肯定是在南洋的星城。
西征如今已经成为了他的执念,相比较而言,一个生日过不过都无所谓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皇祖马上就要六十,有一心西征,今后这朝堂还是需要父王与众大臣维系。而父王身体欠佳,精力自然是比不过皇祖父的,所以适当的放权,也是大势所趋。”
这一下,众人一下子都明白了过来,但是开心之余,不忘祝贺朱高炽的身体越来越好。他们都是朱高炽的亲近大臣,自然希望朱高炽的身体更好一点。
用这个借口来掩饰真实的目的,是朱瞻基早就想好的,因为这是“现实”,非常可信。
而朱瞻基又说道:“孤生于富贵,长于盛世,自小享受奢华,喜欢奇技淫巧。今后即便掌权,也不愿像高祖一样一日忙碌七八个时辰,也不会像皇祖一样四方征略,光是我后宫里的上百个美人,都要我好生伺候呢!”
这句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也就是说,哪怕朱瞻基以后登基了,每日也会想着多玩玩,而不是一天到晚处理政务。
他既然想玩,那政事谁来处理?当然是他们这些文臣了。
所以听到这段话,所有人原本对朱瞻基还有些疏离,但是现在全部变的火热了起来。
在今天之前,朱瞻基因为喜欢奇技淫巧,因为不重视儒家,还遭到了许多非议,但是现在在他愿意“放权”的时候,这些缺点全部不见了,变成了优点。
你不喜欢儒家没有关系,只要肯放权给我们,让我们有更大的舞台来实现人生抱负,你就是好的,你就是对的。
看到众人的神色,朱瞻基的心里也暗笑了起来,这些人还真的是好忽悠啊。他们恐怕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太孙从现在开始就在忽悠他们。
只要今天的话传了出去,朱瞻基相信,整个朝堂,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希望他登基,没有任何一个人不会支持他。
勋贵,武将们支持他是因为早就形成了同盟,內监们支持他,是因为他比朱高炽更能给內监带来利益。
现在文臣们只要改变了对他的态度,还会有谁不支持他呢?
在这样的气氛里,众人自然是好话不要钱地往外抛,朱瞻基与一东宫属臣相谈甚欢。
朱高炽现在也彻底明白了过来,觉得自己的担忧真的是杞人忧天啊!
他还想缓和一下儿子与文臣之间的关系,可是儿子的一句话,就比他要说十句还管用。
而且朱瞻基的话也符合他的定位,因为他自己也觉得,皇帝不需要事事插手,只需要控制大局,更多的事务让文臣去处理就好了。
而朱瞻基从詹士府离开的时候,他的话就已经通过无数的人的口,口口相传,在文臣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没有阴谋,没有陷阱,一切都是因为皇上老了,加上要西征精力不济,所以才会放权。
而原本反对西征的这些文臣们,现在一个个恨不得过了年,皇上就去西征,好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他们反对西征,是因为耗资太甚,伤及国本。
西征帖木儿国,不仅要派一支更大的舰队出海,绝大部分耗费都在西北。
从海上出发虽然远,但是所有的物资都能装上船,不需要征用民夫,节省了无数人力物力。
大明现在有一级,二级战舰近三千艘,大型宝船四百艘,千石以下小型舟船超过一万艘。
如果只是海战,大明可以组织两三百万大军都无所谓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