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悟道道(2/2)
,互为始终。会於,为五行,为五常、五炁、五戒。在经为四句,在人为四大。阴阳性命、道德仁义、精神魂魄、汞铅龙虎、乾离坤坎之妙,莫不均於其也。其进亦平,其退亦平,顺可行,逆可行,可以四五,可以八九。纵亦无穷,横亦无穷,天人之理无不该载。所以佛氏书之於胸,象*於心,转运不已也。其音曰万,言万物莫不由是道也。推其本乃十字也。始於一,成於五,圆於十,包於万。 字乃十字委曲也,曲直两通之义也。所以《华严经》自始及末每事举十,取其下平等,体用互换,无欠无余,无高无下,犹应轮宝藏,周匝*,一切义理无不宗之,意义甚深,非言可尽。庸 真常 常住
无过不及之谓,不易不偏之谓庸。也者,两仪间之极则也,人心之极理也。庸也者,天下独存之至也,古今不变之常也。在释氏之谓常住,在太之谓真常。常住者不变,故不迁流之义也。真常者,不妄乱不更易之义也。尧舜以之而揖让,孔孟以之而授受,释氏以之化万类,太用之御三才,即此道也。夫庸,儒者之极道也。常住,释氏之极道也。真常,太之极道也。因时有古今,道有升降,故体同用异也。非圣人命理之所以殊焉。
圣人特施设不同说
太极之道,始之於性,终之於命,三才之立,无过此也。万物之生,不出是也。况两仪之大,风土之殊,人物之众,各秉乎性命以生,品类虽异,太极未始不同也。故释氏用之以化天下复本性。老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炁。儒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命。非性无以明大道之妙,非炁无以彰太极之原,非无以行教化之大。此三者,超形器,炁母,正大伦,天人之本也。三才不能须臾离之。是故取之有体用,得之有先后,非所谓过与不及也。穷其始终,释即道也。道即儒也。今谓释之寂灭,不近人情。道之清虚,不足以治天下。儒之名义,不足以超生死。是各执其一偏於得失之间耳。圣人之理一而已矣。非有浅深之间哉。用之於天下,特施设之不同也。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常者,不变易也。清者天之性,静者地之性也。天地之理贵常,是以取之为一道也。且天非清,故不能极其高而垂万象。地非静,故不能厚其下而载其万物。其德不常,则天可倾也,地可陷也,日可冷也,月可热也,四时可颠倒也,万物可错杂也。惟其常,故能於万物古今不迁变焉。况人*地为形,合阴阳为命,禀受一灵之妙,常自清静,秪为无昕烦恼之所汩没,爱欲昏乱之所牵缠,由是其常汩其清,动其静,故不能与天地同其久,大道合其真也。诚能契其常,合其清静,天地敢不悉其妙而归之哉。
度人经元始宝珠说
元始者,大无空洞之首也。出乎太极之,居乎九炁之先,其炁降为乾,分为坤,合为人。三光五行,四序八卦,莫不由玄元始三炁之所立也。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