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无策(1/2)
小说里头的话果然靠不住!这是坐在酒肆中周少瑜此刻心中的想法。
周少瑜在这并没有认识的人,也就没有地方可以探听消息,冒然向人打听军队的事情也是很忌讳的,能不这么干就不这么干。
于是周少瑜就想起了小说里头往酒肆里一坐,然后就能听到别人在聊什么。结果便是,就算有人在窃窃私语,一看就知道聊的不是什么能见光的事,可稍微一靠近,人家就一脸警惕闭口不言,可离远一点啥都听不到。
想想也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一个轮回,而另一个,便是任何朝代都是初期兴平,文武平衡,而逐渐的,便是文官当道,武官不值一提。
想想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武将地位瞬间跌落,整个宋朝那就是各种士大夫的天下。
再看看明朝,朱元璋和朱棣在位的时候还好,逐渐就不行了,其后的朱高炽亲儒,不过在位时间一年都不到,之后的朱瞻基为了保证皇权,重用太监,将太监扔出去和一群文臣打擂台,可见这时候文官的地位就已经很高了,已经彻底开始抱团形成读书人的利益集体。
而再之后朱祁镇,更是御驾亲征,结果土木堡大败,兵败被俘,大明勋戚或是战死或是俘虏,至此文官彻底崛起。
这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坏的一面。
朱元璋最初的意思,是举人家中有困难的,可以免除税赋,到了后来,别说举人了,秀才都不用,百姓投献田地着无数,因为就不要向国家交税了,只要给投献的举人一小笔租子就可以。
长此以往,国家还能收到多少税收,这就是在吸国家的血,这般的弊端还有很多,但很多时候也无解,如果在建国之初就不改掉,慢慢都会朝这方面转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后再想改那就难了,自古变革者又有几个好下场的。
大梁朝眼下三百年,早已经是文官当道的地步,哪怕还奇葩的有着大将军府这一制度的存在,可基本也弱势了。
也就是兴武军比较独特,直接说如今的兴武县归兴武军管理都没错,连街上巡逻的都是军士,这种情况下想聊个什么八卦,尤其还是兴武军,要么关上门偷偷聊,要么就是谨慎谨慎再谨慎。
要知道现在的兴武军的军纪可不怎么好,就是把你剐也是白剐,没地方伸冤去,兴武县县衙?那都快成摆设了,衙役都没有几个。
这下可愁坏了周少瑜,觉得高估了自己的本事,应该换周三山底下那群地痞来更有效果,鼠有数道么,这方面显然会比周少瑜强的多。
出了酒肆,没了法子的周少瑜只能走最后一招了。
兴武县县衙后堂,一个穿着普通的老头真坐在后堂小院里的摇椅上半眯着眼享受午后的阳光,别人都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可对他来讲,整天都是闲的,尤其是自打前段时间兴武军突然加大力度掌控了兴武县之后,就更闲了。
“老爷,门外有一年轻书生自称巫县县令师爷求见,这是拜帖。”小院中进来一位管家模样的老头,拿出一切门贴递了过去。
“巫县?”安德然依旧微眯着眼,并不急着接过拜帖查看,而是在思考巫县眼下的情况。然后语气略带不屑的道:“那个祖坟冒青烟,以举人身份直接任县令一职的黄仁杰?”
官场就是这样,科举的成绩越好,地位往往越高,进士比进士及第地位高,哪怕我二十岁你四十岁,排座的时候我就得坐在你前头,至于举人?呵呵了。
举人是可以候补官员不假,可往往都不可能有大前途,一方知府算是顶了天了,有一个算一个数都数的过来,就算是知县一职,也是少的可怜,好歹也是正儿八经的七品官,底下从九品到从九品的职位多了去了,其中不乏闲职冷衙门。
一上来就是知县,这让进士及第出身,从九品开始熬,熬了大半辈子才熬到边疆一小县做县令的安德然怎么舒服的起来。
“可带了礼?”安德然摇晃这摇椅,一脸淡漠。
“回老爷,不曾。”老管家回道。
“告诉他,本县今日乏了,不见客。”安德然随意的摆摆手,眼睛依旧微眯着。
周少瑜有点脸黑,乏了?这理由,也真是够了,虽说以黄仁杰师爷的身份是周少瑜自作主张,可安德然这举动,显然是在打黄仁杰的脸,和周少瑜到是没什么关系。
原本还想着大伙都是文官,多少要给几分面子见上一面,毕竟兴武军现在的举动有点恼火么,哪想人家压根就没放在眼里。
明天再来?要不也没别的好办法了啊,结果就是继续空手而来的周少瑜仍旧没能被领进县衙。
这实在不怪周少瑜想不到这一点,实在是脑袋里没有送礼的概念,周少瑜打的借口是过来询问一下兴武县跑到巫县的流民是什么情况的幌子,其实也不一定非得见安德然,见个师爷也就够了,闹不好师爷知道的比县令多的多。
可问题是周少瑜压根不知道兴武县的师爷是哪位,又住在哪里,在被安德然拒绝了两次之后,看门的衙役都不带理会周少瑜的,如何会回答问题,你是隔壁县的师爷不假,可又管不到咱头上来,别回答两嘴巴得罪了县令,衙役这碗饭那还要不要吃了。
于是就很纠结了,酒肆还是要去,拐弯抹角的试探问店小二,结果人家一听和兴武军有关,立刻禁声,没赶人都算不错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