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洪继勋将计就计,朱元璋进退两难(2/3)
一体,我军虽占徐、宿,再想南下,咫尺天涯。”“嗯。”
“如今之势,对北方咱们要尽快平定;对南方,则需要分而斗之。故此,浙西是坚决不能让给朱元璋的。这一点主公认可么?”
“同意。”
“所以,刘福通的这封私信当真‘及时雨’。主公就如他所请,借兵给他;再如臣言,建议他也问朱元璋借些兵。如此一来,不但可策应我‘引蛇出洞’之计,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朱元璋西进之意。一举两得!”
“听先生所言,真如拨云雾而见日月!”
洪继勋捷才多智,大概也有他近日来一直在考虑“引蛇出洞”这个计策的原因在内,从刘福通的这封私信说开去,片刻之间,就得出了“借兵对海东有利”的结论。
邓舍十分赞叹,说道:“那便按先生的意思?等圣旨下来,若其中果有向我借兵的内容,我便一口答应!”
“正该如此。……,只是,有一点主公需得注意。”
“什么?”
“借兵给刘福通可以,但军队的指挥权却不能交给他。待借兵时,需得选派一员能将做这支部队的主将。”
“不需先生说,我自晓得轻重。‘听调不听宣’就是。”
洪继勋是一力主张他的“引蛇出洞”策,什么事儿都能往这方面套。而邓舍本来说是“等等看姚好古的意见”,这会儿却似乎改变了主意,已经做出抉择,认可了洪继勋此计。其实不然。
——正如洪继勋所说:“借兵给刘福通乃一举两得”。策应“引蛇出洞”是一得;“牵制朱元璋,使他不能即取浙西”是一得。换而言之,就算“引蛇出洞”的计策最终不能实行,至少借兵之后,还有一个“牵制朱元璋”的“得”。所以,邓舍痛痛快快地就接受了他的这个意见。
——而至于朱元璋会不会如洪继勋的推测,“肯定也会答应借兵”呢?这一个其实无关紧要。即便他推测错误,“朱元璋不肯借兵”,也没多大关系。你既不肯借兵,显然兵力不足;既然兵力不足,又怎能转脸就去打浙西?传出去,未免口碑太不好听。朱元璋绝代枭雄,定然不会犯此错误。也就是说,不管朱元璋借兵不借兵,至少短日内浙西不会有事了。
说完“借兵”,又说起“从曹州撤军事”。
洪继勋说道:“赵左丞此番曹州之战,可圈可点,虽最终撤军,但‘撤而不败’。察罕早晚要走,曹州早晚还是要归我海东。当务之急,不在计较曹州区区一城一地之暂时得失,而应即刻探明察罕的下一步动向。”
“先生之见,正与我同。我已写了回文,命人八百里加急送给阿过,吩咐他需抓紧探察,明白察罕动向。”
“今日曹州虽没有拿下,但对主公而言,这其实是件好事。”
“此话怎讲?”
“一个赵左丞,就勾得察罕不辞千里、亲来驰援。若是换了主公亲征呢?”
邓舍微微一怔,随即大笑。
“主公笑什么?以为臣在拍马屁么?”
“不是,不是。”
回想当日益都之战时,察罕帖木儿用兵的老辣与锐利,邓舍收起笑容,叹了口气,严肃地说道:“……,即便换我亲征,察罕也是强敌啊。”
“主公此话,也对、也不对。”
“怎么说?”
“去年,察罕大举入侵,围我益都,险恶时、城池难保。当时的察罕是多么的意气风?说他是‘强敌’不以为过。”
“那如今呢?”
“但今年以来,先有孛罗之乱,关中张良弼蠢蠢欲动,扰其后方;继而赵左丞奇袭巨野,攻其前线;随后,又有我军与吴军会师于单州,联手并战,大败王保保。……,不过数月之间,北地的形势已经大变。”
邓舍点了点头:“话虽如此说,但仍不可轻敌。‘虎死尚且威不倒’,何况察罕活老虎!孛罗之乱,数日即平。援军才至城下,曹州之围已解。先生,锋芒至此,数遍南北英豪,谁能与之相比?……,我是远远不如!”
“臣与主公的看法不同。”
“愿闻高见。”
“察罕固然锋芒毕露,天下人难缨其锋。可他的这次亲自驰援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已左右难支,相形见绌。岂有一国之主,凡事皆亲力亲为的?……,昔楚汉之时,项羽何等英杰?左驰右奔、无往不胜!显赫时,群雄噤口、豪杰屈膝,可到最终呢?却也正因为他的‘左奔右驰’,刚极易折,垓下一战,自刎乌江。……,所谓‘柔弱胜刚强’,正为是也!”
“嗯,先生说的有道理。”
“所以说,臣认为如今的察罕,主公说他是强敌,对、也不对。也正因此,臣才大胆提出‘引蛇出洞’之策!”
洪继勋的这番议论,倒是勾起了邓舍前世的一些记忆,他记得有一篇雄文,叫做《论持久战》,提出了三个概念:战略防御、战略僵持、战略反攻。——此时此刻,是已经到了对李察罕展开战略反攻的时候了么?
……
两天后,出使安丰的使者归来,带回来的圣旨里果然有“借兵”内容。邓舍既已与洪继勋商议妥当,没有半分为难,当场就答应了。如此的爽快,倒是使得那位远道从安丰而来、特地前来宣旨的朝廷官员十分惊诧。
得过邓舍提点的刘十九,“恰到好处”地出面,装作胸有成竹的样子,“不动声色”地冲这位宣旨官儿点了点头。
那宣旨官儿顿时明白,暗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