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根由(1/2)
舍利子在佛门中,是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这些均称为舍利,其在火化后,会产生结晶体,就是舍利子。
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据说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门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门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但是在佛门之中,舍利与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死后遗体是舍利,舍利是梵文,或译室利罗,设利罗,义“骨身”、“体”、“遗身“,是僧人死后身体的总称,但本意却非如此。
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词语,完全是从其形状上立名的。
在佛门,僧人死后的遗体,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后的骨灰,藏在金属的,石质的,陶质的容器中,埋在地下。
稍高出地面的即称为塔,塔是高显的意思,相当于俗世的坟。
而藏舍利的容器,无论是金属的石质的,有特殊形式,可以供奉在屋里,也称为塔,这种藏舍利的塔,就成为尊敬的对象。而中国对于祖先的遗体,坟墓便成为尊敬对象。[3]
依于尊敬遗体的道理,高僧大德生前剃下的发、剪下的爪、牙齿、骨灰等,都是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门中,有发舍利,爪舍利,牙舍利,及发塔,爪塔,牙塔等。
坚固微粒—舍利子
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坚固微粒,又名“坚固子”。
舍利这一称谓,至后来脱离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遗骨,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高僧大德火化后,常在遗体骨灰中发现坚固或结晶的微粒,因此佛门中,对此舍利中的“坚固子”,特别重视和尊敬,称为“舍利子”。
佛经上说,舍利子是通过“六波罗蜜”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的,是难得可贵而受到尊重的。
舍利子是修行人由于戒定慧的道力所成的,是心和佛相合的表相。
佛门强调舍利子和修行人的修行功德相关,同时依据佛教义理,也肯定了舍利子的“无常”物质性。
有认为舍利子的形成,是由于僧人长期素食,摄入了大量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
而这种说法,其实也有反对的说法是,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素食者,但是这些人并无舍利子出现。
埋葬保留全身即为全身舍利,火葬即碎身舍利。
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菩萨处胎经等也有所提及。
于火葬所得的碎身舍利,骨舍利为白色,发舍利为黑色,肉舍利为赤色,而佛舍利有五色并且不能被损坏。
佛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颂舍利两种,佛涅槃后,不仅色身遗骨留下舍利,还留下了佛法,并以佛经为载体流传世间,佛的遗教即为法身舍利。
法颂舍利即法身理体的表现,佛法犹如金刚石一般,坚固而不可摧毁,法身是金刚不坏且不生不灭的。
将佛法的金刚不坏引申到色身舍利,于是便认为佛的身骨舍利,也是椎打不碎的。
佛的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常做同等的看待,佛的遗骨被视为佛身或者佛法的代表。如《大般涅槃经》说:“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又说:“供养舍利即是佛宝,见佛即见法身”。
佛门把火葬列为诸种葬法之首,一直延续至今,佛入灭前,嘱咐弟子收集舍利并且造立塔庙,使得后人在见到佛塔时能思慕如来的造化,佛入灭后,弟子们依照嘱托,架起香木焚化佛陀遗体。
据说在佛入灭后,当时的八国至佛陀的火葬地,拘尸那城争夺佛舍利。
起初,当地的末罗人不肯分给,八国派兵并且企图以武力抢夺。
后来徒卢那从中调解,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战争,此议被八国所接受。
各国分到舍利之后,都带回国修建宝塔安奉。徒卢那将原来装过舍利的空瓶也带了回去,也建了一座宝塔安置供奉,迟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将佛毗荼之后所遗留的灰炭带回建塔供养。
因此佛舍利被分葬在十处:摩揭陀国,毗舍离国,迦毗罗国,阿勒伽波,罗摩邑,毗塔底波邑,波婆邑,拘尸那罗市,荜芭莉邑,香姓婆罗门。
佛灭后约二百年,孔雀王朝统治大地,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用极度血腥的战争统一了除印度半岛南部的所有,后来阿育王在沙门感召下忏悔罪行并皈依佛教。
为弘扬佛法,阿育王作了四件大事,一是立法敕宣示皈依,二是结集经典,三是广建佛塔供养舍利,四是派僧人到国外传教。
阿育王还亲自到佛陀故乡朝拜,并立石柱记载。
阿育王派遣僧团到各地传教,僧团为取得当地人的崇信,便展示佛舍利并建塔供养。对此,《佛祖统纪》神奇的说,阿育王遣使鬼神,一夜之间在各国造了八万四千塔。
阿育王派遣到案达罗国传教的僧人大天,成立了制多部,专门以佛舍利为崇拜对象,制多也称支提,样式类似塔,有舍利的叫塔,无舍利的叫制多。
制多部活动中心在驮那磔迦。这里的佛塔通常被称“阿摩罗缚提塔”,塔身刻“大制多”铭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