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1章 泰山封禅(1/2)
子偃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宋功业。
子偃终于抵达了泰山脚下,为了封禅大典的事情,又为了笼络齐鲁大地上的士子的心,子偃特地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稽考封禅礼仪。
泰山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
自古以来,在泰山封禅的君主不知凡几。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
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
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那么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而在原来的历史上,已经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曾在泰山封禅。
当时的秦始皇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泰山脚下,已经搭建了一座大殿,子偃就在这里召见了齐鲁之地,那些博学多识的儒生。
“诸位,朕召汝等来此的目的,汝等应该知晓。”子偃高坐上位,一股子不怒自威的王者气势油然而生,说道,“帝国已经成立十周年,朕欲在泰山封禅,告祭上苍,颂扬帝国之丰功伟业!却是不知应用何种礼仪较好?”
这时,一名精神抖擞,眼泛精光的中年儒生起身道:“陛下,泰山封禅,古来有之。伏羲、神农、炎帝等上古圣贤,皆封禅于泰山!陛下可以效仿古制,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扫地而祭,用其简易。”
“不可。”
子偃还没说话,在一侧的邹衍便出来反驳道:“这显然只是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缩影,过于简陋。陛下如今威加海内,帝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功盖三皇五帝,礼仪怎可从简?”
子偃颔首道:“今时不同往日,值此帝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朕于泰山封禅,却不可效仿古人也。”
子偃此番在泰山封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如同历史上的秦始皇一般,达到君权神授,皇帝受命于天的目的,顺便笼络一下齐鲁子弟的心。
自古以来,在泰山封禅的人不可计数。
春秋时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现即天帝不承认而阻止;鲁之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结果被孔子所讥,理由是资格不够。
可以说,此时的封禅泰山至少已成为齐鲁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也就是说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成为天下新的君主。
这种理论起码已成为齐鲁大地共识,得到齐鲁士大夫的认同,寄托了他们渴望统一,渴望天下共主再生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
那个中年儒生又道:“陛下,若是封禅大典要办得隆重,可先开辟车道,直达泰山,陛下至泰山之顶立碑,举行封礼,歌功颂德,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禅礼。如此,封禅之礼可成也!”
“这至少需数日之功吧?”子偃蹙眉道。
“这正是草民要说的。”中年儒生回答道,“封禅之礼当隆重,慎之又慎,以显示陛下敬畏上天!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在车道开辟期间,陛下可以在泰山附近的高县斋戒沐浴十日,表示郑重!如此,上苍方能庇护帝国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陛下之江山传之万世也!”
一听到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帝国万世一系,子偃微微颔首,即使他知道,万世一系的王朝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自商周之后,称帝的王朝国祚不过两三百年,秦、西汉、东汉、晋、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除了隋朝之外,差不多都是二百多年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