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注重细节定成败 何长更战林华生(1/2)
“好了,这个问题就这样确定下来。下面就听听马善平同志介绍一下,那边工作进展的情况。”程桂方觉得这个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不必要再纠缠于此,便让马善平汇报县党部那边工作进展。
于是,大家便不再讲话,静了下来准备听马善平的介绍。
马善平是第一次向县委汇报,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不用紧张,想到哪就说哪吧。”程桂方看出了他有些着急,便和蔼地微笑着宽慰道。
受到鼓舞的马善平,很快就平静下来,开始汇报起自己和熊耿胜的工作进况:“县党部的监控真的做到严密不漏的程度。尽管王湘曾和廖康生都对熊耿胜深有好感,但并没有丝毫的放松应有警惕,时刻都在提防着我们。经过一个多月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目标落在了两个对象身上。一个是东北大学的学生刘建英,另个是浙江大学的胡关尚。据我们的了解,这批流亡学生都是由王湘曾自己亲自选定的,他都是瞄准落单的且生活无着落的学生。所以这批学生几乎全遍及全国各省市,而且是相互之间并不认识。进入集训后,王湘曾还经常调整队员住宿安排,不让同一个宿舍的队员相处过久。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的防范之心有多严。”
“马善平同志,请简单扼要拣重点情况说。”李强觉得时间有限,插话让马善平说重点。
“马善平同志刚才讲的都是重点。李强同志,像这类工作,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出问题时往往就是出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上。这可是血的教训啊,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上!”程桂方却不同意李强的话,直接指出李强插话的毛病与要害,并语重心长的嘱咐大家在工作上要仔细耐心,切切不可粗心大意。
马善平得到程桂方的肯定,就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汇报:“选定刘建英和刘关尚是经过反复对比后确定的,依据是:刘建英是东北大学的学生,对于国民党在东北的不抵抗政策非常不满,而且明显的对我党领导下的抗联队伍素有向往的意愿,并透露过他曾经和同学投奔过抗联部队,后因错过时间而失去联系才被迫南下流亡;而胡关尚在浙江大学期间,就是学校里的积极分子,后因父母死于日军的轰炸,失去经济来源被迫退学而流亡。而从县党部那边了解,刘、胡两人这些情况并没有被发觉,原因是无痕迹可查。另一个因素就是他俩的性格内向,少话实干,有利于隐藏。”
“那么,现在你们接触后的进展如何?他们的态度明朗吗?”程桂方见马善平停顿后,没有接着说,便插话问了声。
“起初怀疑我们是在考验他们的政治意向,尽管我们想尽了许多办法去启发,他们都沉默没有表态。后来,老熊想了个好办法。就是以帮忙修缮房屋的的名义,让他们到老熊家一带接触邻乡,使他们对老熊的情况有所了解后,才逐渐培养他们的信任感。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认识,老熊以部分学员素质还不能达标的理由,推迟集训时间,以保证引导成功。目前,刘建英已经较为明确。胡关尚由于父母死亡留下的阴影仍然影响其情绪,思想有些波动,我和老熊正在做思想工作。”马善平很快就将工作进展汇报完毕,然后望着诸位领导,等待指示。
“你们工作做得很细致,特别是以实事来潜化感召这个办法,别具一格很有特色,效果也很好。可见你们是动了不少脑筋,我看值得提倡与推广。我的意见是成熟一个,就先发展一个,条件不允许就绝不勉强。如果拖延时间太长,反而会引起怀疑,得不偿失。以你们教官身份,以后再慢慢做工作应该是允许的。”程桂方听完马善平的汇报后,沉吟了一会,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而是转向李强他们,“你们两位有什么看法,也说说自己的意见,大家一起来想办法,再做决定。当然,关键还在马善平和熊耿胜的意见,他们是具体负责实施执行者,更有发言权。”
“那我也说下,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叶南平是个真爽的人,见李强没有开口,便先说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件事从头开始,就是他在具体负责指导,自然对情况比李强清楚的多,也更有发言权。
“这件事最初是由我而起的,当时我的目标也仅是能争取一个就达到目的了。这主要是考虑到,在一个人数不是那么多的单位里,弄得太多人反而不妥,我们的目的是打入内线,而不是策反整个队伍。当然,能争取两个更理想,关键是安全、能起到作用。因此,我觉得程书记的意见是合符实际,我同意程书记的意见。”
今晚自己几次的失误,让李强更加谨慎起来。这也是他没有急着表态的原因。眼看大家都讲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李强觉得自己总该说话。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说:“从刚才马善平同志介绍的情况看,这项工作进展还是比较理想。当时老叶向我提出这个设想时,在人数上,我是考虑最好是发展两个,而且是互不交叉的单线联系。主要是考虑到如果被破坏掉一个,另一个仍然能继续发挥作用。可能是受我这个指导思想,小马和老熊都在努力争取胡关尚。现在看来,情况不是那么理想,从实际出发这个角度说,我也同意贵方和南平同志的意见。”
三人意见统一后,程桂方便问马善平还有什么意见与要求。
马善平认真地想了想后,摇摇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