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晋商!双重带路党!(2/4)
之间也是威风凛凛,杀得那娘儿们两个哀告不止。可是再看看咱们那位皇爷,同他一比,可是一个苦哈哈的乡下小老头了。多少日子也未见得临幸一下妃嫔。”脑海中电光火石的一转,王安悄悄的提醒自己,“咱们已经不是崇祯皇爷的奴婢了。咱们如今是宁远伯府的奴婢。无论如何,这个身份得记得清楚。”
“。。。。。。主公,元代已经有轧花机了。王祯的农书中有记载。不过国朝之初,太祖立国之时天下大乱。此物失传了。好在十余年前上海徐光启徐相国又把它重新“发明”出来了。属下以为,此物可以大力在各处田庄之中推广。今之搅车,以一人当三人矣。其中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
身后有人向守汉建议使用轧花机来提高一下棉花的加工效率。
对于农业机械的推广,南粤军向来是不遗余力的。何况,这个东西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当下守汉便点头许可,不过心中却也是在暗自嘀咕。此物虽然在农政全书中有记载,不过这玩意也不太好用,真正好用的,又不受动力情况限制的,还是惠特曼的轧花机。不过,眼下有这个也是聊胜于无了。
眼见得王安的身影消失不见,众人又开始商谈心中的大事。
对于自家的银钱具有何等的竞争力和杀伤力,在场的人们那都是心知肚明。自从江陵相公张居正开始推行一条鞭法,征收赋税只收银子之后,各地的府库便成了银库。不过。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漫说全国,便是各省之间的银钱也是含量不同、规制不一。什么马蹄宝、官宝。细丝馃子等等,不一而足。大体而言,像江浙江南一带的银子,因为地方富庶,成色和规制都较为统一,而四川、贵州、甚至更加遥远的乌斯藏等处,银子便粗糙许多。
而我们熟悉的银元,大规模流通使用则是开始于清末,清代沿袭元明以来的习惯。银两铸成锭形使用,按其形状和重量。大致分为四种:一是“元宝”,也叫“宝银”。重五十两,形状为长圆形,两端上翘,状如小船,扣过来又形似马蹄,故又称“马蹄银”。各地流通的宝银形状多种多样,所以还有长槽,方槽,单倾,双倾等名色。二是中锭,重十两,或七八两不等,一般做成锤形,也有做成宝银形,称为“小元宝”。三是锞子,也叫小锞,小锭,重一至五两不等,多做成小馒头形状,四是滴珠,又称福珠,为一两以下的散碎小粒银。清代熔铸银两的行业或机构称为银辅,也叫炉房,银炉。银铺有官营,私营两种,官银铺大都是财政机构的附属机构,如各级政府的府库等。私营开银铺需得到官府认可,由官府发执照,商民使用的银两,可以任意到银炉熔铸。银炉则要在所铸银锭上铸上银炉所在地,字号和银匠的名字,以便对所铸银锭的重量,成色负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规定,各省解送中央的地丁元宝,除了铸上州县,银匠姓名之外,还得铸上年月以便于查核。若成色不足,或者元宝的底面与上部银色不一,除了惩办承办者,还要将银两收回,重新熔铸后再交纳。
银两流通中的两大主要问题是银两的成色和重量。明清官方所发银两——“纹银”,虽有“足银”之称,成色被定为十成,其实达不到十成纯银,含银量只有九成。而各地商民所行使的银两成色不同,成色不一,形状各异,因而也就名目繁多,如有江南,浙江的元丝,湖广,江西等地的盐撒;四川的土槽,柳槽,茴香;山西的西槽,水丝,陕甘地区的元槽;云贵的石槽,茶花,广西的北流等,总共不下几百种。虽然各地银锭成色不一,名目各异,但在交易时都需按照官府规定的十成足纹为标准折算其纯银重量。清代,银两的称量标准为“平”,它是指天平称量时某一单位(一般是指两)砝码的重量标准,所以也称“平砝”。全国所用之“平”有几百种之多,主要的有库平,漕平,关平,市平四种,库平是康熙年间制定的,是政府征收赋税和出纳银两的所用重要标准。中央的库平与各地政府的库平不尽相同,其中广东库平最大,宁波最小。
而且当时假银极多,什么药水煮铜锡铅、凿孔注入铜铅、将铜铅铸成锭然后外包白银的比比皆是防不胜防,稍微一个不小心立马就着道了。(关于假银子的事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冯梦龙先生的三言二拍,还有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里面都有描写。如果不是要防范假银子。同时汇兑零散银子,那些大商家也就不会备上夹剪用来检验、切割银子。小说里和影视作品里一锭元宝支付一顿酒饭账的事情。基本上是扯淡。)
“你们看,将银元和咱们自己的通宝与黄云发汇兑之事,应该控制在一个何等规模上?”守汉思忖了片刻,开口向众人相询。
这无疑是将讨论的问题控制在了技术层面,我决定要和晋商展开合作,你们给我拿个主意,看看控制在什么规模级别上。
陈国熹这班人哪个不是人堆里滚出来的人精?当下便明白了主公的意思。
“这样也好!反正咱们的银元和通宝如果都在南中一处使用,未免有些浪费。还得想法避免钱多物价腾贵,头疼给农户工人各种补贴,倒不如将银元向内地转移!”
几个在山东河南登莱一带做生意的隆盛行掌柜和执事们心中暗自盘算。
“主公,以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