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看书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晚明之帝国风云》

笔趣阁看书(biquks.com)

首页 >> 晚明之帝国风云 () >> 第069 华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ks.com/144245/

第069 华(1/2)

第069华

陕甘朔晋豫,郑义已有三分天下,再缓称王也到时候了。

国号选什么呢?

文臣郑重筛选郑、华、泰、平、秦、汉、唐、夏、周、延、西等十一国号,然后阙奏请郑义亲裁。

古典中国传统,国号大抵取自封地爵名,嬴秦源于秦国,刘汉源于汉王,曹魏源于魏王,司马晋源于晋王,杨隋源于随王,李唐源于唐王,赵宋源于宋州节度使,等等。然而郑义是靠造反起家,无爵可追,无封可溯,注定要效仿王莽之新、萧道成之齐,另想它法圆谶。

文臣翻遍古典,先从郑义姓氏着手。郑姓源自姬姓,出于春秋之郑国郑桓公,郑国封地东迁前在今陕西长安府(西安府)华州县,郑国东迁后基业在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姬郑为郑义祖姓祖国,取郑为号自无不可,可是国、姓同名不合常规,理当第一时间排除。郑国以今华州县为封地时,其国都名为棫林,棫林与陕西延绥镇榆林卫同音,而明人口语更常唤延绥镇为榆林镇,种种因素导致华字国号也是一种不错选择。

姓氏之外,也可考虑发源地。关西沃野,长安古都,曾荷起周秦汉唐四大昌盛王朝,陕甘至今尚可简称秦州秦土。起源地再细致一些,可追踪到郑义建制太平军起家之地,或取延安府之延,或取西川之西,或取夏州之夏,更可取西汉并州上郡阳周县之周。长安可以意喻姬周,阳周也可以意喻指姬周,周字无疑最契合起源地说法。

另外,考虑谶言象征,也可分取太平军之太平两字,平字不改,太字改泰。

面对十一种国号选择,郑义不免犹豫斟酌。

选哪个好呢?

思而不得,郑义索性以排除法逐渐缩小犹豫范围。

首先排除郑、延、西三字号,郑义不喜欢;其次排除太平寓意,太平军是郑义临时起意,岂可视作王朝命脉;再次排除秦汉唐三号,三朝都是大一统王朝,国号与之重叠,妨碍甚多。

如此,只剩下华、周、夏三号。

夏、周虽然不是后秦始皇帝时代郡县大统一王朝,但也与子商并称为三代之治,与之重名,同样影响王朝寿命。秦汉以来,试图以周立国的,有宇文觉之北周、武则天之武周、郭威之郭周,以及吴张士诚吴三桂等失败军阀;试图以夏立国的,有赫连勃勃之胡夏、李元昊之西夏,以及窦建德明玉珍失败军阀。总之,都无长寿兴旺之象,考虑未来民心民意,智者不得不以之为戒。

选项排除殆尽,只剩下一华字。

凭心来说,郑义对华字并不满意,不过鸡蛋里挑骨头,想不起更好国号的情况下就且用它吧。

华号取意于古郑国,既然选取华字为国号,那么华州县也当改一改名字。郑义朱笔圈字将华州县恢复为古郑国都棫林,可仔细考虑半晌却觉得不甚合适,于是又涂去棫林两墨字,仿照汉中府之南郑、开封府之新郑旧例,将华州县修正为西郑县。

或许纯属巧合,或许有心为之,郑义刚刚敲定未来国号,关中就传来一封捷报庆喜:趁明军流贼鏖战东川之空隙,郝大勇部一万步骑自陈仓道、褒斜道两路进击,攻克汉中府府城南郑,陕西巡抚练国事急死军中。细看军报,原来二十四流贼于熊耳山山系分兵,一路西进汉中府,冲到汉中府城固县、洋县;另一路自长江入川,冲到夔州府、保宁府,汉中民团乡绅大骇,为保住家业子女安全,即时遣使投诚太平军。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帮带路党带路,汉中府民团十之八九都向太平军和平投降。郝大勇进入汉中府后,其主要兵力竟然被大半用来驱逐流贼,令人不禁泛起荒唐感觉。

再说,郑武公掘突护送周平王东迁时,棫林部分郑国宗室南迁汉中地区,是谓南郑。

郑义追宗叙祖祭尊古郑国,恰逢郝大勇攻入汉中府,这意味着古郑国南迁东迁两族封土相继聚合,显然可以视为郑义光宗耀祖的祥瑞。

……

崇祯七年三月十七日,在洛文武群臣叩拜背景中,郑义正式建国称王。

洪承畴以吏部侍郎兼礼部侍郎之职负责建国礼仪,并统领原明国晋王世子朱审烜、原明国周王世子朱恭枵等等前明宗室爵臣向郑义跪献劝进书。古郑之礼、古周之礼、秦汉唐宋之礼、今明之礼,洪承畴基于太平军现实辛苦裁选礼仪,最终仍因为时间不足而弄成大杂烩模样,凌空俯视颇有些沐猴而冠带感觉。不过,没有人在乎这些。太平军核心军政要员全都是贫寒出身,洪承畴等文臣大段大段引经据典,已经令他们不明觉厉。

正如前年郑义否决孙可望劝进时所说,称王之日也是分赏勋功之日。但是郑义否决群臣种种委婉建议,仍然以洪武皇帝朱元璋为例拼命控制封爵规模,只封赏了三人:晋封陇西节度使高立功为宁夏侯;晋封朔方节度使张献忠为云中侯;追封故甘肃节度使李鸿基为临洮候。余等节度使以下军官勋臣,俟九州混一时再行逐人叙功。

称王是为了正名,封爵是为了笼络,这些都是虚活,最重要的是国家制度定型。

郑义参照朱明官制大幅度改革,首先裁撤兵部重建唐宋枢密院,并严肃重申军政分离之必要性,军人不干政,文人不掌兵。考虑天下未定,各地府县需要军管数年,期间不得不由驻军兼理民政,但原则上只是一时之计。与此同时,枢密院即为新朝军事中枢,其余各部门文官无权越职弹劾、干涉、非议。当

状态提示: 第069 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