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八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六节(1/5)
十二月下,晋阳,大雪纷飞。
春节即将来临,晋阳城上下洋溢着祥和的气氛,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种扫尘习俗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了。扫尘在北方叫“扫房”,在南方叫“掸尘”。“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意味着:“除陈布新”,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希望能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当人们都在忙着清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准备过年的时候,朝中的大臣们却聚在宫中,为是否支援西疆攻打关中而激烈地争论着。
中书监座落于宫中的凤凰池,距离禁中只有几十步,非常方便长公主进出。因为关中的战局直接影响到了未来的中原大战,所以长公主一大早就到了凤凰池,召集丞相蔡邕、太尉徐荣、御史大夫刘和、尚书令李玮、中书监令荀攸等公卿大臣商议应对之策。
韩遂的奏章已经送来几天了,公卿大臣们各执一词,分歧极大,但反对援助韩遂的意见明显占据上风。
也许这几天大臣们在朝堂上吵累了,现在大家都坐在宽敞里的堂屋内,看着屋外美丽的雪景,就着精致的小火炉,悠闲自得地小声说笑着,气氛很轻松。
长公主高居上座,和丞相蔡邕、太常崔烈正在说着田畴年后娶亲的事。田畴站在长公主的身后,满脸笑容,静静地听着,陶醉在自己的幸福里。
“龙骧将军、执金吾赵大人到……”随着门口值司宦官的喊声,赵云带着满身雪花,大步走了进来。
他现在统领北军驻扎于龙山大营。接到长公主的诏令后,急驰四十里赶到晋阳参加政议。
长公主挥挥手,请行礼之后的赵云坐到席上,“今天,我拜托诸位大人不要吵了。大家把各自的理由说清楚,不要互相攻击,更不要有辱斯文开口谩骂,否则,我把他赶出凤凰池。”
支援西疆,虽然以钱粮为主,但它主要牵扯的是兵事。所以太尉徐荣在长公主的目光示意下,首先阐述太尉府的意见。
徐荣出任太尉,得到了朝廷上下一致的认同。徐荣和鲜于辅都是幽州人,都是出身于当地一定声望的大族,都是功勋显赫的北疆大将,为人也都很稳重谨慎。但两人有个根本不同点,那就是鲜于辅身上流淌着胡人的血液,这是晋阳朝廷很多大吏不能接受鲜于辅的主要原因。其次,鲜于辅和徐荣相比,性格上更为耿直忠烈,这种人的缺点是不容易变通,这从长公主推行土断之策时两人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
鲜于辅很明智,他知道自己的出身和性格都不适合朝堂。过去的北疆和今日的河北根本就是两回事,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他觉得自己的天地是北疆,只有那里才能让自己重新找回尊严和自信。长公主和朝廷拜他为左卫将军,坐镇幽州,也算是对他选择离开朝堂的一个安慰。
徐荣坚持援助西疆,帮助西疆打下关中。
关中爆发大战,对河北的好处很多。
关中大战,会把袁绍的主要兵力牵制在关中战场上。袁绍兵力不足,无法集中力量攻打河内,这有助于张辽守住河内,在河内站稳脚跟,威胁洛阳。随着关中大战的持续,袁绍对中原的影响也会急剧减小。曹操、刘备势必会趁机攻打袁术,中原各方之间的征伐将更加激烈,这有助于我们在未来数年拿下中原。
不管关中大战的结局如何,袁绍的损失都将非常惊人,这会严重打击袁绍的实力。袁绍实力不济,对河北的好处显而易见。
“诸位大人争论不下的焦点不在于关中大战对河北的好处,而在于关中大战对河北的危害。”徐荣接着话锋一转,把这几天大臣们反对支援西疆的原因说了出来。
关中大战,受损的不仅仅是袁绍,还有河北。
河北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一是因为财赋短缺,攻打中原的时间肯定要推迟,平定天下的时间自然也要后延,二是韩遂一旦占据关中,西疆实力骤然膨胀,这必将助长韩遂的野心。在各方实力此消彼长的情况下,他极有可能背叛朝廷,凭借关中之利,割据称雄。此举纯粹是养虎为患。
“诸位大人的担忧很有道理,但我请诸位大人把目光向后看看。徐荣神情凝重,挥手说道。
大汉之所以走到今天,难道仅仅是因为奸阉、董卓之流祸乱社稷?难道仅仅是因为黄巾军前赴后继的举兵叛乱?或许有人说,社稷的危亡,和大汉积弊成弱,和大汉几十年的流民之灾,和大汉几十年来的天灾**都有关系,但大家为什么不说持续了一百多年的西疆叛乱,也是大汉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朝廷为了平息屡剿不止的西疆叛乱,前前后后投入了几十万大军,数百亿财赋,耗尽了大汉国力。而本朝的数位皇帝面对空无一物的国库,只好加重赋税,卖官鬻爵,甚至还贱卖罪责。大汉走到今天这个摇摇欲坠的困境,和朝廷近百年来,坚决主张出兵剿杀西疆叛乱有很大原因。
朝廷为什么要极力维持西疆的稳定?
因为西疆是关中的门户,是京畿的门户,西疆不稳,羌人的铁骑会趁虚而入。西疆一旦成为羌人的牧场,关、洛就成了战场,中原将直接面对胡人的攻击。
当初大将军毫不犹豫地答应韩遂,愿意为西疆提供赈济的时候,河北很多大吏不理解,大将军还为此召集众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