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便利店A(1/2)
沈红星在海商广场前提点完高山回去怎么收拾方勋之后,他就骑上自行车踏上了回程。他这时候不准备去老妈店里,而是准备回家好好考虑下自家便利店下步该如何展。海商广场离沈红星家不太远,他骑了十五分钟左右就回到了家。
到了家,他习惯性的找出来纸笔,然后就坐在饭桌前开始思考。他脑海中现在有两个展路线,一个是让便利店扩大经营规模,把小便利店变成中型的市,同时可以利用变身前的两三个月对老妈苏霞和祝嘉欣进行几轮培训。
第二个路线则是直接转换风格变成增加了生鲜区域的社区市。这种社区市的理念其实就是把小市和菜市场合二为一,二十一世纪时的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导致城市中菜市场越来越少,从而几次了这种社区型市的出现。
这种社区型市追寻的就是类似李嘉诚旗下的屈臣氏那样的小市模式,利用这种社区小市来占领所有的居民区,然后跟大型以及大型连锁市展开错位竞争。
虽然说生鲜市,或者说这种有生鲜区的社区市是二十一世纪才在中国开始慢慢展,但是并不是说这种模式在现在这个九十年代末就不能做。
为什么呢?因为生鲜市的出现的背景和现在的时代还是有些相符合的。第一点粮食蔬菜产量的大增,导致产销之间的衔接矛盾更加明显。沈红星记得前世看过农业部的粮食产量年表,我国的粮食产量就是在96年达到了巅峰。但是粮食以及蔬菜等等向市民销售大多还是依靠传统的菜市场,这样分散的小户经营反而导致销售量上不去。
因为管理、理念、加工附加值等原因,菜市场里一天很难卖掉十吨白菜,但是如果换了一个会操作生鲜的市管理人才,则可以随便在大型市的生鲜区里一天卖掉十吨甚至二十吨白菜。
这就是专业的力量。
第二点则是大型连锁市的出现逐渐会挤占菜市场的生存空间。现在这个年代也差不多,沈红星记得98年的时候云港市区里就会开一家叫家得利的山寨市。虽然名字有点模仿法国市,但是这个投资三百多万的大型市,还是会在一年里挤掉附近菜市场5以上的收入。顾客们经常是在家得利里面找不到想买的蔬菜才会再去菜市场买。
毕竟大市里面买菜不会缺斤少两,而且因为批量采购的数量大,导致进价低廉,反而有时候比菜市场的小贩卖的还便宜。如果自己家的店走带生鲜区的社区市的路的话,是有可能完全抢占掉这个夹缝市场。
第三则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才导致生鲜市的出现。毕竟市追求的有了深加工附加值后以中高价卖出,以此获得更高的利润。虽然97年的居民收入还没21年的时候高,但是相对来说却比9年代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9年代初的时候由于疯狂的通货膨胀,经常有一年平均通胀率2以上的数值出现,这种数据放到21年能活活把人吓死。但是因为国企员工的收入是跟着国家财政走的,所以虽然通胀率上去了,但是国企职工的工资也跟真年年涨。基本上2多年工龄的中年工人的工资从9年左右的百十块一下,增长到了96年的6多块,然后99年左右会继续增长到快一千块。
可以说从96年到99年之间的三四年里,是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开始添置大彩电、、空调、电脑等大件的几年。要知道这几样大件在前几年的时候还只处于国企员工的梦里,但是到了96年左右,他们突然现几乎可以一年买一个大件了……今年买彩电、明年买空调、后年买电脑。
既然有了这种翻天覆地的收入变化,沈红星是觉得可以尝试下做做社区市。
但是做这种带生鲜区的社区市也不是想想就能马上做的。毕竟生鲜这种东西,对安全要求太高,而且不能长久储存,所以连带的对整个管理体系以及市人员的素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先从进货来说,如果没有个在农产品行业浸泡过多年的采购,那就不可能懂得生鲜产品的真正价值,进价高了不说,说不定还会被人以次充好。到时候万一顾客买回家后吃出了什么事,那市也是要负责的。
其次进货了以后对仓储和加工都有了很高要求,既然是生鲜,那肯定要有冷冻仓库和冷藏仓库。然后不管是加工蔬菜还是加工海鲜,都需要不少的熟练工。
如此一来,可以说这种带生鲜区的社区市其实是最适合那种资本雄厚人员充足的大市用来抢占边角市场,反而不适合沈红星苏霞这种个体户家。
沈红星想了想,然后在纸上列了两个表,一边是中小型市,另一边则是带生鲜区的社区市。然后他再在两个名录下分别写出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对比了一番以后,沈红星基本决定还是走中小型市为好,毕竟带生鲜区的社区市一下子带来的各方面压力太大,太容易出事,而且现在店里的人也太少,别人说人少都是形容为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沈红星家的便利店里则是三个人、一条枪——另外两个是女的,没“枪”。
三个人里自己还是几乎天天要上学,另外两个就算被自己培训几轮出来,没太多经验的他们刚上岗时肯定还毛毛躁躁的,更别说这时候再让她们俩在各自管着几个人了,那非乱的一塌糊涂不可。
主动回避风险大的方向,而且因为又是重生者,对未来大势有着清晰的判断,那自然是无往而不利了。
虽然沈红星自己差不多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