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泗水危急(2/3)
“这不是商量着先把人迁到别处去吗?留着人不动岂不也是等着洪水泛滥?”温如玦明晃晃地冷哼了一声。
“迁到别处?李大人未免把此事想得太简单了吧?!”温如玦原本的反对之辞还飘在半空,这会儿索性怼着李有君厉色直言,就差拎着他的耳朵骂,“但凡因着天灾人祸背井离乡,百姓就成了无所依凭的流民、灾民。且不论他们愿不愿意舍弃房屋田地这些个安身立命的根本跑出去讨生存,李大人可曾想过,这万余百姓如何安置?朝廷如何拨款?安置途中的伤寒亡故如何论算?灾情过去之后呢?如何复原?无形之中又给国库增加了多少负担?又会积累多少民怨?”
这话砸在殿内无人敢接,国库支出赈灾款项年年次次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北线的乱局吃了不少国库存银,年初灾情尚不至无可转圜,迁移百姓这事儿若是促成,直接先支了一大部分无法避免的款项出去,如何填补还没影儿,夏秋两季会否再有变数也未知,洪光皇帝显然也不甚赞同迁动百姓的劳民伤财之举,虽未点明,却压了压手,示意梗着脖子噎在当场的李有君先退回昭王身后去。
懿德太子略一沉吟,拱手上前一步道,“启禀父皇,依儿臣看来,当务之急,修筑堤坝最是关键。泗水附近屯田军人数较少,淮水水道密集,人手显然不够——儿臣以为,不妨借调北营军队,尽快抢修堤坝,引渠分流蓄水,以免水患发展得无以控制。”
这提议轻飘飘的落地,殿中却霎时寂静。诸荣暻没表态,温如玦便自告奋勇地站出来,细细说了说赶修堤坝需要的钱款和预计的部署调度,始终缩在昭王殿下身后的工部侍郎徐清芳这才冒了个头儿——徐侍郎负责泗水淮水工事经验老道,听完温如玦的安排连连点头,补充了几处须得填补人手的细节,一幅甚是赞成的表情。
兵部姜阳却突然“啧”了一声,不甚满意。
诸荣暻仍是没说话。他垂耷着眉眼,拈着户部早便呈递到他案前的折子细细读了几遍,忽然抬头,视线兜了一圈儿,落在正在装聋装瞎的方辰和穆良身上,像是琢磨了一下谁说话能顺耳一点儿,顺势把话柄甩在方辰头顶,漫不经心地问道,“方将军觉得如何?”
诸荣暻话音一落,殿内数道视线便齐刷刷地戳在他身上,等着他亮明自己的身份立场。
方辰登时惊得冒了一脑门子冷汗,由衷地感慨起自家主帅这水深火热的处境来。
方将军哼哼唧唧了半晌,不知道该怎么提这话茬。
这些个赈灾流民的事儿原来根本轮不到他一个带兵打仗的大老粗插嘴置喙,但文臣武将看法不尽相同,方辰几乎是瞬间便留意到,太子殿下的提议有一处直戳皇帝的心坎儿——调用北营驻军的军队。
对于有意把握兵权的洪光皇帝而言,这件事太过敏感,诸荣暻回避不谈的态度也很明显。
方辰捧着这个烫手山芋咽不下扔不出,低着头眼睛滴溜溜乱转,余光正瞥见站在殿外的肃王,一咬牙,没直接作答,含糊委婉地阐明了一个事实,拱手道,“北境野狼卫消失月余,至今未确切找到踪迹。”
众人一愣,站在方辰身旁的穆良却是一惊,几乎瞬念间就明白过来,方辰这话意为何指。
诸荣暻耷拉着眼皮看着方辰眼神飞了半天,听他答话哼笑了一声,也没怪罪他答非所问含糊其辞,歪头吩咐了一句,尹银花当即颔首,唤肃王殿下进殿复命。
这会儿诸允爅倒是没磨蹭。
顾隐本打算瞧着皇帝的脸色见机行事,孰料肃王殿下正儿八经地想要当个棒槌,装模作样地要禀明毁容案的案情——诸荣暻自然没让他得逞,不管不顾地塞给他一个问题,“甭跟我装傻,站在殿外听了半天,你对此事有何见解?”
肃王一扬眉,想不卑不亢的继续装傻,“启禀父皇,儿臣没——”
诸荣暻至今没弄明白肃王一而再再而三的避开朝堂纷乱是为何事,但他不想听这小子废话,直接亮了底,“你要是没见解,野狼卫的事儿就别想沾边儿。”
“……”诸允爅瞪着眼睛噎了半晌,话里话外地琢磨着诸荣暻给他放宽的边限,犹豫了片刻,叹了口气,上前半步直言不讳道,“北营是中都留守司向北最重要的防线,前阵子东宫刺客之事,想必与野狼卫脱不开干系。拓达如此来势汹汹,一旦北营调动小半数人马前往赈灾修堤,中都留守司北面防御当即减掉半数,极有可能让图谋不轨的敌军匪寇趁虚而入。对外倒不怕拓达有能耐闯破镇虎军的守卫,就怕不知数目的野狼卫,潜入腹地惹出祸乱。”
肃王这话说得几近中肯,诸荣暻这才满意地点头,转而看向太子,语气却不生硬苛责,只是半叹半怨地对着太子道,“你啊,为民心切并非坏事,可东宫刺客的事儿还没给朕查清楚,调动北营驻军……谈何轻松?”
被人部署来安排去的北营统帅至今一声没吭——穆良在北营有些年头,对于每年雨季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见怪不怪。泗水春季涨水夏季干旱的情况时有发生,泄洪修堤的做法各有千秋,但天灾无情,一旦今年雨水过剩洪水决堤呢?届时哪怕屯田军和北营驻军全数赶往赈灾人手都不够。但国库里就那么些粮草银票,赈灾一事断没有两手准备之说,无论如何,总要有人承担后果。
穆良始终在犹豫一件事——穆老将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