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闲聊(2/3)
就一厨子。”张三玩笑。“野鸡?活的我可没见过。”小志眼睛一亮:“你不想承包一个?”
“我没兴趣。我想过清闲日子,不是林业经营。公司康总、孙总合伙包块地,但没广山大哥的好。东北半年冬季,乡下或山里交通不便,采暖都是问题。”
“哦,对呀,细想挺操心啊!我看菜园也免了吧!”小志想想道:“明年开春军报社还要采访,说小爷是活历史。。。”
“免了吧!活历史也不见得还原历史。以史为鉴,传承爱国教育应该,但他确实老了,你没发现,他现在说话都短句子,有时候还糊涂。”
“嘴真碎!小爷愿意怎么讲就怎么讲,人家记者会甄别。”
张三点支烟:“从小至今我崇拜他,小时候喜欢听他讲浴血疆场的故事,现在更想知道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想知道他的真性情。希望他走之前给我一个交代,一世纪一百年,他怎么过来的,怎么思考的。还有我爷,我出生后只见过他一面,留下一张照片,那时候还不到半岁,所以我没有任何印象。这些年我在慢慢积攒材料,做些整理。”
“小爷有秘密呗,比方说他跟春萍姑奶。”
“谁没有?都有!我希望他走前告诉我。”
“崽崽怎么还不回来?哦,对了,他说今天晚点。”小志看下表:“我去给他准备餐食,你也吃点吧。”
“好。我把文件夹和图纸整理下。”
“老套,装给你儿子看!看你如何废寝忘食工作?”小志笑话。
“管用!潜移默化嘛,现在还能糊弄住他,估计过两年这套路不管用了。”张三也笑。
张三把文件铺散显得随意些,随后走出了书房。
后来张三认真查询了918史料。比较可信的说法,当夜一战,关东军伤亡不到100人,东北军伤亡480人。日军人数总计不到1000,而当时驻守北大营中队则在万人之上。
这是真实的历史吗张三怀疑,憋气。
陪崽崽读书,张三给李静回邮件。
李静是李四的长女,英国前妻所生,现在英国阿伯丁大学,学习审计及俄语。因为李四头昏脑胀的婚姻,这丫头打小受张三的关照,两人情同父女。
李四前妻再婚,又生一女,生活在阿伯丁。她丈夫对李静视同己出,李四并不操心。
英国籍的李静六岁来中国读书,后来张三教她俄语,没想到居然坚持下来。国内的基础教育严格,又可以学习中文,所以这孩子就哩哩啦啦坚持到高二才回国。按李静的学习成绩,去牛津,帝国理工没问题,最后却选了鸟不拉屎的阿伯丁,为此张三很不开心,那里除了石头、石油还有什么!
李四的三个孩子中,李静最受张三夫妇喜爱,剩下的两个多些客气。
上大学后李静跟张三的电话、邮件逐渐增多,更获张三夫妇夸奖。
这次她的邮件问了几个内容:
1、春节我回来探亲,你俩需要什么礼物?
2、最近她读了果戈里的《死魂灵》,如何理解乞乞科夫?或者说如何理解果戈里?
3、这一年,anna给了她很多人生及专业课指点,很感激,“近来我有种奢念,如果安娜肯做爸爸妻子,我会接受并祝福他们,叔叔,有可能吗?”
张三猜出了丫头来信的本意:撮合安娜和李四。
现在的小孩直白呀,这事我张三能说了算吗?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anna嫁人了,当然听说她夫妻感情一般。
张三提笔回信。
“静儿,你放假回来就是我俩最好的礼物。既然看我嘛,你的往返机票我出。
你一定不清楚,春节你爸带你弟妹去看你,所以你就提前回来住段日子。许久我未认真读书,谢谢你的提醒。既然安娜建议你问我,关于文学作品如何构造及把握主旨,暂且我说几句。作品的阅读要把握两点:情境和语境。情境就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如当时的体制,意识形态及人文习俗,好比你穿越了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语境就是文本结构及语言特色,如作品的脉络,文字等。阅读时潜意识去挖掘这两个方面,也许会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以上是我做学生时老师们教导的。
大学有很多哗众取宠的文学理论,理论是基础,这方面还是传统教材靠谱。
回正题。俄国作家的身份定位总错位,激情时把自己当成了政治家,思考时把自己当成哲学家,因此大学期间我不大喜欢俄国作品。文学应如同美味佳肴,不需要太动脑筋揣摩寓意。所以愉悦性最重要,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基本好作品,哪怕动漫书。同样,果戈里改不了俄国作家通病,普度众生的情怀。前面我提到了情景,当时的俄国是农奴制和新兴资本主义并行(与同期欧洲相比,俄国体制落后百年);语境方面,纯俄语语言特色我感受不到(死魂灵与农奴谐音),但作品的构架作家设计巧妙,行骗全国的地图给我们展现了全方位的俄罗斯,好比清明上河图。还有文中的幽默,民俗很有特色。
乞乞科夫,果戈里带着鄙视和批判,他是投机者,骗子,唯利是图。
也有一种观点,乞乞科夫是个成功者,通过个人的努力创造了财富。
在编辑发送时,他把这句删除了,多点正能量。
《死魂灵》第一部是果戈里亲撰,第二部是后人整理,合一起并不协调。他的早期作品比晚期好(他只活了四十出头),如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