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道卷烟发展史,袁熙徐州调陈圭(1/2)
袁熙看着手中的几粒种子,心中却也是知道这不单纯是几颗种子,而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财富。
袁熙手中不是别的,正是烤烟的种子,这就意味着本应该在明代出现的烟草,袁熙在汉末就会有了。
烟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用来制烟的部分为烟叶。17世纪以前的制品,主要是雪茄烟、斗烟、鼻烟及嚼烟。到了1843年才开始生产卷烟。华夏烟草的历史起源与发展从烟斗、水烟袋到纸烟、过滤嘴要吸烟就要有烟具。从古至今,人类吸烟的方式也经过了几次转变。
华夏烟草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烟斗则从清代始,由外国使馆和商人引入中国上海、北京等地。英美租界期间,海关人员用烟斗吸烟,烟嘴偏小、斗大、管细黑、斗色黄、木质坚韧、两个弯,大中城市有见,乡间甚少。
水烟管由外国引进于明代,晚于鼻烟和旱烟筒。清末和民国时期,水烟袋一直为富裕人家特别是城里的大商家所爱用。水烟袋常用白铜或紫铜铸造而就,肚内盛有水,吸烟时烟气先通过水再进入吸烟者的嘴里,因此人们认为吸水烟比较卫生,味道也比较醇和。但水烟袋比较笨重肚内又盛有水,携带很不方便,只适宜于家居使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这种吸烟方式基本绝迹。
这里要说一下后世的卷烟,另一个推动烟草传播的因素是卷烟的发明。在早些时候,吸烟话说吸的旱烟,就是弄个烟斗,塞上烟丝,巴滋巴滋开始吸,或者直接拿烟叶卷成卷吸,滋味刺激。
据传,在1832年土耳其和埃及的战争中,一名炮手发明了用纸包裹发射huǒ yào的方法,大大增强了火炮威力。于是,上司奖励了他一磅烟草,不过却忘了附赠烟斗。这名士兵灵机一动,用纸包住烟丝抽了起来。一种方便快捷、容易携带的吸烟方式由此诞生。1847年菲莫公司成立,这家公司最初出售的就是土耳其手卷卷烟。
同时期,还出现了烟草史上的另一件大事——烤烟的发明。183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烟农第一次用木炭烘烤烟叶,得到了色泽金黄、口感更好的烟叶。一种更柔和的烟草随后广为流行。不过,当时人们吸食的卷烟,还都是手工卷制的。华夏国烟草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最早用机器生产卷烟的是一种苏西尼卷烟机,其方法是先将烟纸制成空管,然后充填烟丝,其效率显然不高。到19世纪初叶,卷烟机采用吸丝成条原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卷烟消费也出现激增。
而传入华夏时,还传入一个为华夏人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当时,吕宋岛上淡巴国公主死后,被弃于野外,没想到她在闻到烟草香味后竟苏醒了!从此,被译名“淡巴菰”的烟草又有了神奇的名字“返魂香”。
据说菲律宾的烟草传入华夏前,先传入日本,日本人不仅称呼“淡巴菰”,也称“烟”,可能源自吞云吐雾状,最后烟的名称又从日本传到中国,变成了人们日常的叫法。
袁熙对于这些历史自然是不感兴趣,在他心中现在有一杆秤,一方面是小时候老师教导的:吸烟有害健康,另一方面则是烟草背后带来巨大的利润和税收。
从古至今,对于烟草都是抑制的,但仍然是离不开,袁熙在前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资深的烟民,但是可能转世之后的身体结构和之前不同,对于香烟也就没有了之前那么大的嗜好了。
可是作为后来人也是知道香烟的诱惑甚至比对身体的危害还大,所以会有无数人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仍然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去抽烟。
而作为政府,无论何时,烟草都是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故古代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远离烟草。清康熙三十年进士张翔凤在《种烟行》诗中称:“吁嗟老农勿健羡,此物鸠毒奇莫居。
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曾两次颁布“禁烟令”。第一道颁发于崇祯十二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朝廷发出的第一道“禁烟令”。
崇祯皇帝第二次禁烟则是为了防止“亡国”。古人多迷信,贵为皇帝的朱由检更不例外,崇祯皇帝乃“燕王”朱棣之后,京都又是“燕京”。“烟”与“燕”音相近,“吃烟”就是“吃燕”,有吃掉燕王之后、破燕京之嫌,出于避讳,朱由检下了禁烟令。虽然有些迷信,但是确实是亡国了。
到了清朝,禁烟力度同样强大,大清律例就明确规定,官员吸烟会被革职查办,罚款罚工资,抽鞭子挨板子,戴枷数月以儆效尤,老百姓还会流放充军。种植烟草的人土地会被官府没收,罚款打板子。
太平天国对于吸烟者处罚更加严厉,抽几口黄烟,轻则一顿棒打,还要夹上木枷,插上烟杆游街示众;如果没被打死,还想再来上那么几口,过一把烟瘾,便会被砍去首级,尸首分离。
但道光、咸丰年间以后,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衰落,“控烟令”也成了一纸空文,致使“烟民”剧增,“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走卒乞丐,莫不人口衔一支烟以鸣得意。”就像水浒传里面绿林好汉必须来两斤熟牛肉一样。
可是禁烟归禁烟,可甲午战争之后,朝廷财政接近破产,巨额赔偿使得出现大量赤字,这时,政府开始寻找各种税源,烟草征税想当然的成为其中之一。
曾经就有人向李鸿章建议过对烟草重税,不过,李鸿章的继任者,直隶总督袁世凯面对辖区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上任第二年便提出烟草的“重征”政策。他写给朝廷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