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大餐,准备,出发(2/3)
调料看似最简单,但是却非常重要。彝族人一般在小簸箕中(现在多用瓷盆)拌以盐就行了,这算是最纯正的坨坨肉。但现在许多地方还要加辣椒、花椒,在一些地区习惯采用炒的方式在热锅中拌和以上调料,以增加香味。
我抓起一块坨坨肉放进嘴里咬上一大口,爽!肥肉不腻,瘦肉脆嫩,肉质香鲜可口。
吃着坨坨肉,我又瞟向旁边的彝族辣子鸡,彝族的辣仔鸡,是用两斤左右的仔鸡,杀后烤好,将肉宰碎(搅粉碎)后加上,木姜、生姜、辣椒面、花椒等佐料,和冷开水就可以吃了。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来就吃,恩,原汁原味,味道辣而爽口,肉细嫩鲜美,品后余味无穷。用的是高山特产的红海椒,深受广大吃货的喜爱。
种马吃完坨坨肉没有吃辣子鸡,而是将手伸向坛子牛肉。
坛子牛肉是用牛肉的腿子肉,切成坨坨牛肉加上食盐、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调料放入土坛子内并封好。用菜叶封好后再用瓦泥包封一寸厚。然后放在阴凉处等待30天左右就可以吃了。色黄,香味扑鼻。肉外脆里嫩,味道鲜美无比。
当然,种马吃之前,凡是有辣椒的菜都往清水里涮了涮再吃,虽然差了点味道,但是依然原生态,香嫩无比!
另外还有彝族风味血大肠、烤小猪、香肚、坛子猪肉、臼捣仔鸡凉辣汤、骨头饭、酸菜鱼、青椒香肠和洋芋鸡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没空啊!
全是肉食,我喜欢!
我们旁若无人地风卷残云,一阵悦耳的丝竹声骤然在大厅中响起,莲蕊端着一碗醪糟米酒唱着祝酒歌款款而来。
只听莲蕊唱道:“(彝语)苏木地为哦,角波各拉索;你哦嘎达索,莫拉嘎得波;你木嘎节勒,支节波哥大;支咋莫唔脚,赛拉罗哦苏;苏你苏大多多,苏你苏大多多。”
歌词大意是:远方的贵宾,四方的朋友;我们不常聚,但有相见时;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彝乡多美酒,美酒敬宾朋;请喝一杯酒呀,请喝一杯酒呀。
莲蕊从我爷爷那边一个个敬过来,轮到种马的时候,他居然尝了一小口,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导致在接过酒碗的时候差一点点就碰到莲蕊的小手,浅尝一口醪糟酒,种马满脸通红,我知道,他兴奋了。
彝家的醪糟酒需要用上等的大米用水浸泡一夜,等到晶莹透亮的大米被浸泡得柔软发亮,然后用竹筛滤干水份,放到木甑里蒸熟,把它盛到瓦盆里散热过后,撒上酒曲,兑上少量的水,最后把它盛到瓦罐里捂上盖子。
十多天后,醪糟酒就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有客人到家,彝家人总要抱起大瓦盆,滤了米渣,端上一大碗黄澄澄的醪糟酒招待客人。
我接过酒碗一饮而尽,香甜可口!
肉已吃饱,醪糟酒也喝了,接下来就要大家一起喝彝家最具特色的美酒-秆秆酒了。
彝族杆杆酒是用玉米、谷子、荞子、高粱、黄豆混合而做,首先将五种混合的粮食煮好待凉好,加上酒曲装入土坛中,密封坛口,并用泥浆(现多用水泥)糊紧坛口存放。
存放时间越长越好,一般以半年为最短期限。饮用前头天晚上,打开封口,倒入冷开水,使酒和水交融在一起,等到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喝了。
饮用秆秆酒最为特别的部分是用秆秆饮用。秆秆多用黄竹制成,黄竹节用烧红的细铁丝烙通。喝秆秆酒的又一特色是采用“萨玛”(刻度、标记)制度。即在一竹片上钻一个小眼,插入一根小竹条,喝酒时,将竹片横放在酒坛口,小竹条朝下,即成“萨玛”(相当于一杯酒)。
秆秆酒属水酒类,酒度低,一般在20°~30°之间,酒味醇香浓甜,老少皆宜,一年四季都适合饮用。
每次喝时,将水倒入坛中与酒混合,水倒至与坛口平。喝酒者须用秆秆喝酒,直至“萨玛”的小竹条完全露出,做为敬了一个“萨玛”。
再加满水,第二位饮者也须将“萨玛”小竹条喝得完全露出。如此反得,直至酒味淡如水。一坛大的秆秆酒可以喝好几天,一般过年泡一坛秆秆酒足矣。
种马这次没有再喝秆秆酒,只是握着一块猪头肉在门牙上时不时地磕一磕,盯着莲蕊无声地傻笑。
我们这一夜尽情畅饮,喝酒的喝酒,吃肉的吃肉,看美女的看美女,爷爷和索马头人、补火毕摩最后还在堂屋中间跳起舞来。
种马除了偶尔用不善的目光瞟了瞟阿喜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也是笑嘻嘻地,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平时滴酒不沾,他像喝醉了一样居然莫名其妙痛哭了起来,不过这一切都没有人注意,这一夜只有一个主题:尽兴!
你可别被这秆秆酒度数不高给麻痹了,喝到一定量后,后劲非常大!我也醉了,恍惚中,我又梦见了母亲。
一夜过去,这次我醒来的时候没有再躺在莲蕊的小屋,我摸了摸因为宿醉轻微有点痛的额头,感觉到周围失去了温香的味道,我有点怅然若失。不管你想不想和她交往,但只要是美女谁不想和她多待待呢?
“哈哈,欧阳!这次你总算和我一个待遇了,莲蕊的小屋以后不准除了我之外的人去睡!要不这次回来我受个伤去睡睡?呸呸!不吉利!不算啊不算!”种马一大早就叽里呱啦说道。
“乖孙,马家的小子,赶快出来,准备出发了!”爷爷中气十足的声音从屋外传来。
我和种马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