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九章 义庄(求订)(1/2)
九叔和文才带着他们的客人,来到一座简陋的房屋前,只见得那外门口上斜斜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两个模糊的端正大字——义庄。
已经过了四更天,这个时间点不适合再带着客人在外面行走,必须找地方休息,而南方遍布各地的义庄就成了赶尸人休息和尸体停放的最佳场所。
实际上原本义庄并不是用来停放尸体的,义庄最早起源于宋朝,其本意是宗族所有的田产,又叫义田,属于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由某一姓氏家族创办的慈善机构,是为本族做好事的经济实体,因为一般建在乡村、集镇,故称“义庄”。
最早的义庄还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修建的,北宋时期,范仲淹在家乡苏州用俸禄购置田产,以租佃制方式经营,范仲淹亲自订下了十三条规矩,各房选一名子弟共同掌管,建立了范式义庄。
经过经营发展,范式义庄巅峰时期占土地达三千多亩,义庄所得租米按人口分给本族男女,族人嫁娶、丧葬、赴科举考试等都可得到一定资助。
此外义庄还设有义宅,可供族人借居,若房舍需要修理则自行设法。
后来范仲淹的这种做法普及开,在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义庄,与其相类似的族产,还有义屋、义学、义冢等,这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现象。
后来义庄会演变成为许多人印象中的停尸房,倒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
中国古代风气叫做——重死不重生,所谓“死者为大”。
在古代,人们想离开宗族外出是很难的事情,不仅因为制度,还有交通工具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如果在乡镇内发现意外身故的陌生人,那么十有八九就是附近,甚至就是本宗的人,在没有人来认领之前,人们会将尸体暂时放在义庄。
此外还有一些义庄纯粹就是当地官府建立的慈善机构,为了在灾荒时期救济灾民,和本地的宗族没有太大关系,那些在附近发现的无人尸体就会被暂时放在义庄,如果一段时间之内无人认领的话,再将其进行处理。
再配合各种影视作品的宣传,导致义庄成了很多现代人印象中的停尸房,十分阴森诡异。
“师傅,这地方也太……”文才看到这破破烂烂的义庄,非常的嫌弃,但是却又不敢直说。
因为九叔此前就和他说过,义庄中住着一个茅山派的老前辈,九叔都得称其为师叔,那就是自己的师叔祖,文才平时嫌弃一些小事情,口无遮拦,九叔倒也不会怎么惩罚他,但如果不尊师重道的话,那甚至可能会被逐出师门。
文才拜师九叔后,也一直都住在义庄,虽然算不上好看,却倒也是整齐干净,可是眼前这座义庄,怎么看都像是一座已经废弃了许久的破屋,文才甚至都不敢主动上前敲门,他担心上面的那个牌匾会掉下来砸到他,这玩意摇摇欲坠,看起来并不安全。
“去敲门吧,你要习惯这些,等你日后出师,自己可以赶尸的时候,住义庄那是常有的事情,大部分义庄的环境都比较一般,你要做好准备。”九叔说道。
“一般,呵呵,师傅,这也……”在九叔杀人的眼神下,文才很好的控制了自己表达的yù_wàng,捂着嘴,弯着腰,眼睛盯着上面歪歪斜斜,随时可能掉下的牌匾,走上前敲门。
文才现在已经做好准备了,在他想来,这座义庄里面肯定是到处布满了蜘蛛网,铺满了厚厚的灰尘,恐怕进去之后,还得当苦力,要收拾上半天才能休息,说不定要睡在棺材上。
真是命苦。
“咦,师傅,门是反锁的。”文才原本以为九叔让他“敲门”就是走个程序,毕竟这样的破地方谁来啊,根本没必要上锁,何况师叔祖他老人家说不定早就睡觉了,敲个门,意思一下,然后再推门进去。
可是文才却发现,门推不开。
九叔摇摇头,走上前,将文才拉开,伸手敲门,恭敬地说了一句:“刘师叔。”
“师傅,你这样小声,师叔祖怎么能听见呢!”文才说道。
好像是专门为了打脸的,文才的话音刚落下,就听到里面传来了一沙哑而苍老的声音,道:“是阿英吗?”
“正是师侄,半夜叨唠师叔了。”九叔说道。
“哒哒哒……”
从门缝里可以看到屋内亮起了灯光,随后是一阵脚步声,停在门前,门缓缓打开,只见一个白发苍苍,面容枯瘦的老者手持一盏油灯,站在门口,这位就是九叔口中的茅山派前辈——刘师叔。
看到这位师叔祖的尊容后,文才显得有些失望,他本来以为师叔祖这种级别的存在,应该是一位鹤发童颜的前辈高人,就像大堂里供奉的茅山派开山祖师一样,却没想到这位刘师叔和隔壁家的赵大爷没什么太大区别,甚至还有所不如。
刘师叔看到九叔身后跟着的十几个行尸,问道:“咦,阿英,你什么时候又接了生意。”
“见过师叔,四目师弟近日有所感悟,但是生意已经接了,不能推,于是就请师侄帮忙。”九叔说道。
“四目吗,那小家伙终于能安下心来修炼了,时间还真是快啊,这个小伙子是?”
“这是师侄不久前收的徒弟,文才还不见过师叔祖。”九叔说道。
“文才见过师叔祖。”文才连忙将黄崇放在一旁,跪下说道。
“好啊,好啊,小英你都开始收徒了,好啊,咦,这是什么?”看着被黄符包裹的人形异物,刘师叔问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