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渤海隧道项目总工程师(1/2)
第一百二十三章
关于渤海隧道项目的部分数据资料,早在前几天就发给与会的众人。
所以,在场的一百多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早就做好了功课,对于该工程项目有了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
当然,肯定也存在许多困惑和不解之处。
这些,就需要在这次研讨会上进行解决了。
而顾律这边,在电脑上打开一个用作笔记的文档,目光在会堂中缓缓的扫过。
与会的一百多位专家,由于顾律研读的并非是海洋和工程建筑领域,所以除了最前排坐着的那十四位院士,他能认出的人并不多。
但有几位在国际上或者是国内鼎鼎有名的存在,顾律还是认得的。
就比如说,如今会堂正中央主席台上的那位中年男人,顾律可是久闻其名。
郑淳,高级工程师,曾担任胶州湾海底隧道项目的副总工程师,带领团队克服了在海底隧道施工建设中的难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四十多项,取得了诸多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成果。
今年年仅四十五岁的郑淳,已经是中铁隧道集团的总工程师,而且听说,关于将郑淳列入华国工程院院士名单的批复已经下来,估计在年底,郑淳便会正式晋升为院士。
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在五十岁之前获得工程院院士殊荣的工程师。
如今,郑淳坐在会堂正中心主席台的位置上,其实意思已经不言而喻。
渤海隧道项目的总工程师,八成是郑淳无疑了。
因为作为项目的总工程师,肯定是在项目的施工阶段,一直奋斗在第一线的。
风吹日晒,雪雨交加。
再加上渤海隧道项目的施工周期极长。
按照计划,整个渤海隧道一百多公里的距离,预计需要五到十年才能完全竣工。
因此总工程师这个位置从第一排那十四位白发苍苍,有的几位连走路都需要搀扶分院士中选出一个,明显是不合适的。
而像郑淳这样一位正值壮年的工程师,又有着不亚于院士级别的能力,再加上有着修建目前国内最长的海底隧道,胶州湾隧道的施工经验。
让他来坐渤海隧道工程项目总工程师这个位置,是再也合适不过的。
果然,坐在主席台的郑淳扶了扶话筒,清了清嗓音。
“咳咳……大家安静一下,安静一下。”郑淳中气十足的声音在会堂内扩散开,整个会堂瞬间安静下来。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在下郑淳,现任中铁隧道集团总工程师,再坐的各位应该都认识我,那关于我的履历就不给大家一一赘述了。”郑淳的语气中带着无比的从容与自信,“我今天要给各位介绍的是我的新身份。”
“就在一个月前,我已被华国道路交通总局正式任命为渤海隧道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全权负责渤海隧道修建的一切事宜。”
郑淳的目光变得凌厉起来,“我知道,关于修建渤海隧道的计划,外界舆论上有着不少反对声音。”
“他们反对是他们的事,不过我不愿意看到我们内部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郑淳的声音陡然加大,“这次施工前讨论会期间,我希望各位精诚合作,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不要藏着掖着。争取制定出一套完美的施工方案。”
“要记住,我们修建渤海隧道,并不是为了满足单独某几个小团体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至理名言永远不会错。
华国经济想要继续发展,赶超米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目标想要实现,那渤海隧道这条沟通华北和东北的桥梁,一定是要修的!
“我想要说的话就这么多,开会!”
第一天,这位渤海隧道项目未来的总工程师,就展示出的他的霸气与强硬。
…………
施工前研讨会。
既然被称为研讨会,自然是以讨论为主。
而今天是研讨会第一天,讨论的主题只有一个:渤海隧道的修建,究竟要使用哪种施工方式?
这是最基础的一个问题。
因为每种隧道施工方式所有设备和条件不同,只有确定了具体的施工方式,后续关于细节的一些问题才能去讨论研究。
目前,主流的修建海底隧道的技术有三种。
分别为:沉埋法、盾构法、掘进机法。
简单来理解的话,沉埋法是在地面上将圆形的隧道预制好,然后在海床上挖出沟槽,将隧道沉放到沟槽上。
最后,将一节节的沉管隧道拼接起来。
而盾构法和掘进机法,是使用专门的机械在地质层或者岩石层中推进,然后在机械内部由人员将一片片的混凝土管片拼接成隧道。
盾构机法和掘进机法的区别,在于使用设备的不同。
三种隧道施工技术各有特点,也各有优劣。
而现在,就需要轮到这些专家做选择了。
“大家不要拘束,各抒己见。今天这个施工方式,一定要确定下来,否则这个讨论会就不会结束。”
“我想各位也不愿错过吃午饭的时间吧。”郑淳笑吟吟的望着众人。
“那就让我来抛砖引玉吧。”说话的是坐在第三排的一位工程师,话音落下后,会堂正前方的大屏上,通过数据连接,显示出那位工程师电脑屏幕上的画面。
那位工程师扶扶眼睛,打开电脑上的一个文件,轻咳一声,他缓缓开口,“我的观点,是采用沉埋法修建渤海隧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