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灌钢法(1/2)
其实马超并没有意识到,他那轻飘飘的几句话,给整个汉末带来怎样的影响。
‘生铁和熟铁合练一处,数宿则成钢......’
这段话,其实是出自公元六百多年,也就是汉末四百多年后,北朝魏、齐间的綦毋怀文的著作当中。
綦毋怀文,姓綦毋,名怀文,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冶金家。他生活在公元6世纪北朝的东魏、北齐间,好道术,曾经作过北齐的信州刺史。曾用这种方法,制造出锋利无比的“宿铁刀”。
宿铁刀,其实就是钢刀。宿铁,是缘由它的制造方法而命名的,而宿铁的制造方法,其实就是有名的灌钢法。
灌钢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在中国冶金史上,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后,才出现了灌钢法。
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在春秋以前,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当时使用的冶炼方法称为‘块炼法’。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
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夹杂物后成为钢。
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后进一步发展到“百炼钢”技术。
人们在打制器物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
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品质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
所以说,古代啥啥惊天神器诞生了,例如干将、莫邪、巨阙神马的,足足锻造了七七四十九或者九九八十一天之类的,您别被这忽悠了:那是因为那个时代水平太落后,人们因为打不出好钢,才用了这么长时间一直敲铁块儿玩儿呢。
再之后,大约是西汉中晚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
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还促进了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但是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马超所处的汉末,冶铁水平也就发展到这个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要得到一把好的钢刀,同样是很难很难。因为一来钢的质量仍旧不稳定,其次是百锻钢费时费力。最后,还有那单液淬火法,使得钢刀要么坚硬易折、要么坚韧不利。
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点:曹老板可是爱刀之人,当初诓骗人家王允的七星宝刀,为保小命儿却送给了董卓。后来自己当了魏王,猛然想起了这事儿,便命有司制作宝刀五把,不曾想,宝刀倒是制成,却是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
直至灌钢法的出现,才一举解决了刚的质量产量问题。并且,同马超这个时代的炒钢法相比,灌钢法明显有四大优点。
其一是缩短了冶炼时间,提高了生产率;其二是生铁熟铁均可成钢,提高了钢的产量;其三是灌钢之法纯化金属组织,提高了金属的品质;其四是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
至于说‘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尿液,淬以五牲油脂......’这句话,其实指的是双液淬火法。
双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快的淬火介质,以保证工件的硬度;而在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小的淬火介质,以防止工件开裂和变形,使其有一定的韧性。
双液淬火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淬火工艺,在汉末此时没有测温、控温设备的条件下,只能完全完全依赖工匠的操作及经验。
可以说,灌钢法及双液淬火法的出现,也使得那个时代的钢刀,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宝刀。
而马超这货有眼不识泰山,完全就是弃了西瓜捡芝麻的败家子。此时的他,看到蒲元悠悠转醒之后,并不是马上让蒲元进行灌钢法及双液淬火法的试验。而是拿来一块木板,神秘兮兮的说道:“蒲大匠,此等事物,名曰马蹄铁。令你两日之内,打造出十副,你可胜任?”
马蹄铁打造完全不需要很高的工艺,以铁铺子此时的技术及人员,完全可以胜任。而蒲元再问了具体尺寸及规格后,很是爽快的答应了。
“过得几日,待我试验过这马蹄铁的功效后,让黄校尉再送来三百铁匠,届时,蒲大监可要悉心指导,务必打造出两万枚来!”想着丑哥的努力购买大计也进行的差不多,马超估计着,也就是这几天,铁铺子就应该扩建了。
“小人定不辱命!”蒲元听得自己手下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