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邀请演出(1/2)
本来张禾是没有多少存在感的,也没有要接受采访的想法,但是那群记者和老艺人们聊天的时候,知道了张禾这个人。
如果不是张禾在背后的努力,说不定老艺人们到现在还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物。
不过,张禾是张德林的孙子,不是一般的人物。
刘兴武在一旁偷偷笑了起来,刚笑出来,另外几个记者也注意到了他。
“你好,您就是文化局的刘兴武同志吧,请问是什么让你一眼看中了老腔,选择和张禾一起去推广它?”另一个记者同志问到。
采访张德林几个老艺人们,了解了老腔的一些历史渊源,文化渊源。
现在要采访张禾和刘兴武,探寻老腔申遗背后的事情。
张禾和刘兴武虽然不想接受采访,但依旧正襟危坐,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我和张禾是高中同学。”刘兴武笑道。
“之前是张禾过来找我的,我以前没有听过老腔,第一次听就被吸引了,老腔是皮影戏,之前是有皮影的,但是表现效果不好,我提议撤掉了皮影,老艺人们答应我,才有了今天的老腔。”
“你为什么会觉得撤掉皮影之后,老腔就可以焕发生机?”记者们追问道。
这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了,以前根本没有人这么干过,甚至没有人这么想过,刘兴武能想到这点,也是个人才。
“我大学学过戏剧,很喜欢戏剧,我那天看到幕布后面的老艺人们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人影比皮影好看。”刘兴武缓缓道。
记者们记录着信息,人影比皮影好看,这句话要划重点。
“张禾同志,你还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呢?”记者们没有漏掉张禾。
张禾清了清嗓子道:“以前小时候只想上学,去外面看看大世界,考上大学出来工作,后来我叔爷爷去世,我才起了这个想法。”
记者们闻言脸色变得肃然起来。
“张德海是我弟,一个多月前去世了,他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老腔火起来,但是没有看到。”张德林在一旁补充道。
张禾继续道:“老腔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传承下去。”
“请问张先生,老腔现在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您是怎么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呢?”记者们问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万代的事情,上不愧对祖先,下不愧对后人,如果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民间的传统艺术得不到重视,说不定就会很快消失在社会上。”
“你觉得老腔的发展现在面临着哪些问题?”
“知道的人太少了,你们今天采访了我们,一定要给我们好好宣传一下。”张禾笑道。
以前他求爷爷告奶奶都没有媒体愿意采访,现在入选非遗之后,记者们都过来了。
陕西电视台倒是还没有过来,但也是迟早的事情。
虽然已经入选了非遗名录,但是知道的人还是太少了。
这个时候,除却一些相关的人员会专门去关注这些消息,普通的老百姓根本不会注意这些。
比如那些民间文学里的民间传说,大家口口相传,耳濡目染,都已经成为了习惯,结果还是公布名单之后才知道,这个传说居然是我们这里发源的。
入选非遗不是结束,只是开始,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这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大家不能看到一个不知道的东西马上上网去搜。
所以老腔需要打响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老腔,这样才能宣传出去,最关键的,只有这样,以后表演才有观众去看。
如果演戏的时候台下只有寥寥几人,对一个艺人来说,这是失败的。
“宣传是肯定的,我们一定会宣传的。”记者们纷纷点点头。
“老腔是一门起源于西汉时期的艺术,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在村子后面的高坡上,有一个地方叫做‘瓦渣梁’,地上全都是西汉时期留下来的瓦碎片,这里以前是军事粮仓,老腔最早就是漕运军人们和船工一起唱的,演变到现在变成这样的形式。”刘兴武开始说起来,这些都是他专门去找寻资料,查探出来的。
“我们这里不光有华阴老腔,还有华阴素鼓。”刘兴武继续道。
这一次申遗的工作,华阴素鼓错失良机,没人知道,没人申报,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
刘兴武有心无力,负责一个老腔已经精疲力尽,实在是没有精力去处理华阴素鼓的事情。
华阴素鼓和华阴老腔可以说一脉相承,都是从当年驻守京师仓的将士们这里发源出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先民的渔猎时代。
刘兴武此时说出来,也是想着能不能帮一把,老腔不能断,其他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断。
记者们点头示意,也不知道到底记住了没有。
“请问你们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记者们询问道。
在他们看来,这个时候老腔这么火,应该接着机会赶紧安排演出,大笔的捞上一把钱,至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接下来的工作是整理剧本,进行改编,多准备一些适合现在社会的老腔戏曲。”刘兴武和索道。
这是他接下来打算做的事情。
“张先生,你呢?”记者们一个都不放过。
“给我爷爷他们做好后勤保障。”张禾笑道。
现在具体的政策还没出来,他还没有具体的打算。
“你们觉得老腔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