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德即规则(1/2)
道,准确的来说就是一种平衡的规则。德,就是大道在群体性人类身上的运用和显化。
素书中曾经提到过: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所以道德就是一种人类群居中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公平性的,使每一个遵守道德的人都能得到道德所带来的好处。这个规则是相互的,或者对双方好,或者对双方都公平,并不会只针对于某一方好,或者对某一方不好,这些都是不道德的。也就是破坏规则的根本原因。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今讲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中重点不在于祭祀所用的刍狗,而在于祭祀时候四平八稳的摆放方式。其中所阐述的本意是公平,平等。
而仁是什么呢?仁就是好,怎么去分辨好呢,就必须有对比,必须有坏,或者有不好,才能体现出来好。所以不公平的东西并不是指我们常规意义上认为的坏,有时候好也是一种破坏规则的方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何解?就是因为有了美丽所以才会出现丑陋,因为有了所谓的善良才会有邪恶。有了仁,才会有矛盾。
盛唐期间天下皆以丰满为美,可天地生人胖瘦美丑都是一个样子,人为的分出审美观,那么瘦弱者必定遭遇嘲讽,划分为丑陋,遭遇出人为的不公平对待,而今时代里皆以瘦弱为美,那么丰满者便会遭受不公,众女皆追求七尺男儿,而另六尺之人遭受不公,从而产生悲伤,难过,怨气以至于祸乱的始端。
仁之一字如何体现?就是对某一方好,可以称为仁,如何判断?定是对另一方不好,是以天地不仁,公平对待便没有了祸端,圣人不仁,公平对待,便没有了纷争!
我们所遵守的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公平的规则,是群体性,群居性的一种稳定平衡无漏洞的方式。目前来看全人类仅仅有华夏大地才能衍生出完整的道德规则。这都要归功于先生老子,以及孔子。
很多时候道德的概念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深入的话又都不能真正的清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伪道德,道德绑架之类的事件发生,百姓分辨不出,学者不明其由,以至于对道德生出疑惑,进而不去遵守,甚至会去破坏。
主要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在常人眼中道德应该是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是不求回报的做好事,这才是追寻道德的最高境界,其实恰恰相反,最大的错误便是这种伪道德言论。
道德是做好事得到回报,而不是不得到回报。
其中不求回报和得不到回报是两种概念,如果颠倒了,混淆了,那么就会破坏道德的规则,此乃祸乱之根源。伪道德之根本。
举个例子来讲:
春秋时代,鲁国国君很关心在外的鲁国奴隶,就颁布了一条命令。
凡是出门在外的鲁国之人在别的国家遇到了鲁国的奴隶都要出手赎回,回国之后可以找国家报销。
这个时候孔子有个叫做子贡的学生每次在外赎回奴隶之后却不找国家要报销,百姓都称赞其人道德高尚,就跑来告诉孔子并且加以赞叹。
而孔子听了之后却并不高兴,并且认为子贡做错了事情,破坏了道德。
国君颁布命令之后
其一:国君声望得到提高,对国君进一步统治有非常大的好处。
其二:奴隶被赎回,对每一个不幸沦为奴隶的鲁国子民都有好处。
其三:赎回奴隶的人没有花一分钱就赚得了崇高的声望和人生的善缘。
【钱方面可以找国家报销,等于不花钱,人方面由于是出手相救国家会记住他的好,奴隶也会记住他的好。】
这样一件对任何人都没有伤害的并且都有利益的道德规则颁布之后所有人都会去做。
而子贡赎回奴隶不收钱之后就把规则无形当中改变了。以至于后来人们赎回奴隶再去报销的时候百姓都开始议论:
你看这个人,就是为了虚名才做好事情的,根本不是真心为国为民,跟子贡那种不求回报的高尚道德相比,这些人真是丑陋!久而久之,便没有人愿意去做了。
改变了规则之后所产生的后果便是:
一:赎人的人不敢再索要应得的回报,而不去选择再做此类事情。
二:后续导致国君也得不到声望,因此计划失败。
三:而在外受苦的奴隶因为这件事情变得没有人帮助继续受苦。
其中子贡所做的便是对于奴隶一方过于仁爱,而导致规则倾斜,由公平变为不公平。所以破坏了道德规则,从而伤害了所有人成就了自己。只有不明所以的庸人继续不知所云的赞叹着子贡的高尚道德,并以此来要挟他人遵守照做,而自己却不遵守照做!所以产生了所谓的道德绑架,伪道德。
以自己的不求回报而让别人被迫的得不到回报,这样一来表面上是对的,根源处却是错误的。
就像你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以道德的名义去让拾取者还回来几率很小,但是若是以有偿回报的规则去运行的话,我想很多时候丢失者会在付出一些金钱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之后还能寻找到失物。而拾取者也能因为好运而既做了好事又得了好处。
第二个故事便是子路受牛。
春秋之时孔子的学生子路外出行走之时偶然间遇到一老者溺水,然后一番舍身相救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