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入职(1/2)
到了入职的日子,吴常秀一早就收拾好去上班了。他在心里暗自下定决心:上一世的事业,这一世,一定要做得更好。
一办好入职手续,财务部的经理任经理,也就是之前面试他的那一位中年女士,就带着他到公司各处去认识同事。
“这位是产品部的陈经理,这位是市场部的卢经理,这位是行政人事的肖经理……”
任经理一边带着吴常秀在办公室逛了一下,一边给他介绍,吴常秀都很客气的和他们打了招呼。在写字楼办公的同事并不多,大部分同事都是在店铺里的。
“市场部的卢经理就是负责我们公司具体业务的吗?”出来的时候,吴常秀故意问到。
“哦,销售有另外的经理,他今天没在办公室。”
任经理告诉吴常秀:“市场部主要是负责市场推广、新店筹办等市场相关方面的事情。你虽然是做财务的,不过也要了解一下市场和业务,有空的时候,可以跟着他们下店跑跑。”
吴常秀点了点头,其实,他非常明白,真正决定公司的业绩的,是市场和销售,当然了,他们平时肯定不在公司,都是在外面四处跑的。
回到座位之后,任经理又对吴常秀说:“你刚入职,除了熟悉一下公司各方面的制度、流程之外,我也交给你一个任务:公司近期正在筹划开一个新店,你也分析一下,看这家店能不能开?”
“好的,任经理,是需要我们提供一些数据分析,给到管理层做决策吗?”吴常秀问到。
任经理点了点头,她说:“你的理解很到位,理论上是这样的。不过,开新店的决策主要是业务和市场部门来决定的,当然,最终是夏总来拍板。我们财务的意见其实也无足轻重的。”
吴常秀点了点头,他知道,在基层的公司里,忽视财务的决策作用,几乎是一种常态。所以,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财务也只能敷衍一下,公司的决策就更加缺少量化分析的支持了。
公司目前有直营门店三十五家,其中有二十一家是商场店,其余的是独立门店。公司的行政人员,也就是吴常秀刚刚见到的这些同事,有三十多人,其余的同事,在门店里的,约有一百五十多人,另外公司还有一个仓库,是在郊区的。
吴常秀对于基层的管理架构之前也大概知道,只是他并没有实际的在基层的子公司里工作过,现在在这里做会计,也算是全新的体验吧。
他先拿到了任经理让他分析的那家新店的数据。
门店面积两百三十五方,上下两层,位于上下七步行街商圈,顶手费十三万,月租金一万五千元,合同期五年。需要配置包括店长、出纳在内的至少五名店员。
市场部预计包括内部装修,店仓隔断整理,门头店招以及打板在内的开店前期投入约四十五万。
销售给出的预测是第一年的流水为平均每个月十万。
财务任经理给出的建议是不开这家店。
她的依据也很清楚:就算按照销售的预估,每个月能有十万的流水,但是三年下来的总收入也不足以覆盖顶手费加装修费。当然,如果是按照五年来摊销的话,还是可以覆盖的,但是任经理坚持按照三年来摊销固定成本。
再说了,上下七商圈已经有一家门店了,两家店的距离还不到两公里。
任经理的报告还没有提交上去,她只是先写了出来,吴常秀看过之后仔细地想了想,他认为这家店还是可以考虑开的。吴常秀把自己的分析也写了一下,提交给了任经理。
她看过了之后笑了笑,说到:“常秀啊,我看你的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毕竟还是太乐观了。我们做财务的应该知道,会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谨慎性原则,你知道吧?销售说流水十万,一般都是很乐观的估计的。”
吴常秀点了点说:“我知道,不过我觉得我们预判一家新店,肯定还是要有一些发展眼光的……”
任经理没有再和他具体说这个,她只是告诉吴常秀,开决策会的时候,他就代表财务部去参加会议,发表一下观点就好了。
其实,每次的决策会,财务也只是例行发表一下意见,即便任经理不同意,新店要开也还是照样开,所以,她也并没有很重视这件事情。
公司的行政人员并不多,中午的时候,大家都在写字楼点外卖,或者到楼下的食堂吃饭。吴常秀有意识的和公司的同事一起吃饭,尽量和大家多接触。
这天,他又遇到了市场部的卢经理。闲聊过后,吴常秀又试探着问到:“卢经理,我们最近有没有准备什么促销活动的啊?”
“最近搞促销?暂时没有安排啊,上个月六月份是年中促销,我们在好几个一类店都搞了市场活动,效果还行。现在是七月份,学生都放假了,搞促销好像不太适宜啊。”卢经理说。
吴常秀点了点头,故意说到:“您说的没错,我都没想到学生放假这个事情。不过,很快,关于我们国家申办全球运动会的投票就要开始了,如果我们能够申办成功,那还真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呢。”
“没错,这确实是一个契机。”卢经理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又说:“虽然现在结果也不知道,不过,确实是值得做一个预案。”
“对啊,如果我们申办成功了,对于我们雷能品牌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其他奈克等国外品牌,他们是没什么理由来搞促销活动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