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夜逛鬼市(1/2)
第二天,金鸿集团新入职的保安曾小鹏和陆少辉进入了简单的强化培训。
礼仪、站姿、敬语等等,对曾小鹏倒没什么,刚从学校出来,已习惯了受教育。
而陆少辉却苦不堪言,自由散漫惯了,哪里受得了这番折腾。
站姿必须要像军人那样的挺拔:两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度;两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两肩要平,稍向后张;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拇指尖贴于食指的第二节,中指贴于裤缝;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下颌微收,两眼向前平视。
三个小时的站姿训练,曾小鹏和陆少辉都出了一身汗。
礼仪就更复杂了,包括仪表仪容、表情、行走、手势等,每一项都必须中规中矩,合乎标准。
上午练站姿,下午学礼仪,填鸭似的训练了一天,最后宣布:在实践中去学习和摸索吧,明天上岗。
也就是说,曾小鹏和陆少辉明天就可以站在富丽堂皇的金鸿大厦守大门了。
晚上睡集体宿舍,四个人一间,陆少辉自然和曾小鹏分在了一个寝室。
铁架子床,床上的铺笼罩被都是新的,全是仿部队化,统一的绿色,就连房内的摆设都是军人化的。
两个人都周身酸痛,扑倒在床上再也不想动弹,仿佛又回到了在涪阳乐安镇的魔鬼训练岁月。
同寝室的另外两个保安是夜班,已经去食堂吃饭,准备着换岗,曾小鹏和陆少辉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饥饿最终战胜了疲劳,天擦黑时,两人才先后醒来。
食堂肯定早已关门了,曾小鹏说:“我们出去吃点东西吧。”
拐过主干道,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一条小街,只有这里才有小饭馆。
在一个小面馆两人分别叫了三两刀削面,吃完后见天色还早,城市的夜生活才刚刚拉开序幕,回到冷清寡淡的集体宿舍也只能上床睡觉。
于是,两人信步由缰的向小街深处漫步而去。
走到街角的一处人流熙攘,声音嘈杂的空旷地带,曾小鹏拉住陆少辉,说道:“这是亭城有名的鬼市,我们去逛逛。”
所谓鬼市,即夜间集市,晚间开张,至晓而散。
如果要追溯的话,据说是清朝末在天津的天宝路,有一个难民聚住的地方,为了以物易物,或方便贩卖、销赃,难民们就开辟了一个市场,这个市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夜晚开张,天一亮就收摊。
每当开市,市场里熙来攘往的非常热闹,每个摊位都点着一盏煤油灯、蜡烛、豆油灯什么的,当时的天宝路一带除了难民们搭建的窝棚外,就是一片片的农田和乱葬岗子开洼地,远远望去,那灯影明明暗暗、忽忽闪闪,影影绰绰的还有买卖的人在活动,那阵势,不知情的人准得吓一跳。后来人们就叫它鬼市了。
发展到现在,几乎每座城市都有鬼市,卖家往往在地上铺张报纸或一块塑料布,摆上几件古玩玉器、或真或假的古旧工艺品、旧书老报,老衣旧裤,杂耍玩意儿,然后蹲在一边,用眼睛余光扫视着行人,绝无高声叫卖的。
买家则悄悄穿行于地摊之间,稍微内行的,即使看到自己中意的东西也绝少直接问价,而是“顾左右而环视”,假装外行,在心理上,鬼市卖旧书古玩、老物旧货的人,希望将带的旧货在天亮之前能顺利卖出,不然天一亮,城管工商也来了;而去买占旧书刊的人,又生怕去晚了,好东西被别人买走。
亭城的这处鬼市也大同小异,此时,这里已人满为患,到处灯影晃动。
转了一圈,翻来覆去都是那些老旧东西,什么古玩玉器,青铜陶瓷,旧书老报等,曾小鹏和陆少辉也不辨真假,无非看个稀奇,打发时间。
兴味索然的缓慢走着,不觉已来到鬼市的尽头。
在一个老大爷的孤零零的摊位上,还算明亮的路灯下,曾小鹏“咦”了一声,停住了脚步。
这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一脸清汤寡水的表情,头上的几绺白发粘接在一起,结了硬痂,上身穿的一件墨绿色羽绒服泛着油光,看来从来都没洗过。
一块塑料布摆满了小玩意,旧手表、老式收音机、竹制和木制的手杖、竹笔筒、珠串、一堆铜钱等。
而吸引曾小鹏目光的却是摊子角落一件不起眼东西:那是用破塑料布裹起来的一个筒状包裹,有老式暖水瓶那般粗细,顶端破洞露出的一角引起了曾小鹏的注意。
陆少辉也随之停下来,好奇的看着脚下的摊子,不知道有什么破烂东西吸引住了曾小鹏?
曾小鹏蹲下身子,拿起那卷东西,向身上带着一股异味的老摊主问道:“大爷,我可以打开吗?”
老大爷爱搭不理的回了三个字:“随你便。”
包裹打开,原来是一张凉席,汗酸臭和发霉的味道扑鼻而来。
陆少辉捂住鼻子,不解的问道:“小鹏,你不会冬天里买凉席吧?又臭又破的,我们快走。”
曾小鹏一边拆开塑料布,一边说道:“谁说冬天就不能买凉席了?我火气大,喜欢睡凉席。”
这张凉席长近两米,宽也有一米三、四左右,看着很老旧了,但席面平整光滑,薄而柔软,席面肮脏发霉,已看不出本色。
曾小鹏用指尖仔细摩挲着席面,问道;“大爷,这凉席卖多少钱?”
老摊主的重头货显然不是这张又破又脏的凉席,但总算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