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北上东郡(2/2)
和从容答道:“兵将上下不齐心,朝廷催促决战,领军者战略有误。那董中郎即便招了些旧卒故吏到军中指挥,可奈何形势如此,焉能不败。”皇甫嵩盯着刘和看了一会儿,轻轻叹了口气,略显无奈的说道:“没想到你聪慧至此,竟能以区区一司马之职看出冀州战局之危。”
刘和接着说道:“那董中郎兵败,能解此危局者,唯有皇甫中郎一人尔。所以属下愿领兵相随,再战冀州,平定那太平道的一众叛贼。”
皇甫嵩摆摆手,说道:“这看朝廷的意思吧,我倒宁愿不去冀州。这场太平道的黄巾叛乱,动荡八州之地,若不早些平定乱局,必然动摇社稷,朝廷急速平叛之策并非错招。”
刘和看着忧心战局的皇甫嵩,出声问道:“也不是属下不愿看到那董中郎平叛成功,而是看不到其功成的可能。若是皇甫中郎北上冀州,将以何策平灭那黄巾贼?”
皇甫嵩想了想,说道:“当以延用子干(卢植字)之策,扫清周边,逐步围困,待其内部不稳之时,再寻其决战。”
刘和赞同的说道:“确当如此,方可平乱。”
皇甫嵩再次喟然长叹。“可惜了卢子干啊!”
刘和想了想,说道:“若再用卢中郎之策而定冀州,则卢中郎或可脱罪。”
皇甫嵩颇有深意的看了刘和一眼,然后点点头赞同了刘和的说法。
两人又谈论了许久,刘和把想让戏志才为参军之事说了出来,皇甫嵩对此并无异议,没有丝毫为难之处,直接答应了刘和对应的建制和职务安排。
随后几日只是整军操练,东郡的叛乱早已被皇甫嵩平定。现在刘和重入皇甫嵩帐下,是否出兵去剿灭那些流窜的匪盗已经不能自己做主。
不过刘和也不心急,前番的积累也准备逐步让其转化成自己的力量,于是派遣了一些屯长去操练那些俘虏。这几日更多的是向皇甫嵩讨要些精锐悍卒,进而补充之前剿贼的折损,也试图让些老兵们带一带军阵的战力。
对于这些小心思,皇甫嵩根本不在意,手底下的各部司马也多有筛选悍卒,讨要建制的事情。都是为了能在战场上多立些功劳,将来晋升也多些底气。
营帐内,刘和拿着父亲刘虞的信,沉思了片刻后,抬头看向尾敦。这位父亲的腹心家臣,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勤恳尽责的担任自己的亲卫,没有半点懈怠。即便后来刘和向让其统领些兵卒,将来好按功得些封赏,他也是不肯,只愿守在刘和身边。
“父亲已经到了甘陵,随行之人有多少?”
尾敦躬身答道:“主公身边有二十余人,其中有近半乃是文书吏员。”
刘和皱了皱眉,说道:“冀州叛乱尚未平定,父亲怎只带这点人便敢进冀州。”
放下书信后,刘和站起来踱步而行。到营帐门时,看着外面说道:“你领三十亲卫,去父亲身边,护卫父亲安全。”
尾敦犹豫着说道:“可是少主的安危……”
刘和摆了摆手,说道:“我在军中,只安不危。而且我也不是初入军阵之人,再加上剩余二十人在身边,足以护卫我的安全。我刚才还本想让程普带五百兵卒与你同去,思虑之后觉得此事现在还难以达成,我当前还在旁人帐下听命,无权私自调派军伍兵卒。你先去往我父亲身边,就说我随皇甫嵩平定冀州黄巾后,就会立即赶往父亲身边助其剿贼。”
听罢刘和的话后,尾敦不敢违逆,只得叫进来几名身手不错的亲卫嘱咐道要以死卫主,若遇到危险之时,哪怕身首异处,面临死无全尸之境地,也要优先保护少主安全。刘和一旁看着尽责尽忠的尾敦,心中也十分感慨。
而为首的亲卫正是府中家老郑国的长子郑志,这就是所谓的家臣,这个时代的家臣才是家族中真正的财富。这些人将家主称之为主公,他们只为自己的主公尽忠,完全是家主的私臣,眼中无君王,无国家。多少豪族门阀中,有门客、掾属、故吏,也会敬称其主为主公,但是若论忠心,唯家臣尔。他们世代子孙都将与其家主捆绑在一起,为整个家族而奋斗不休。一代家主一代家臣,甚至是家主死,家臣亡。不少王公贵族下葬时,都有家臣陪葬,以视忠贞。而且他们入籍的子嗣也会继承家臣之位,再次侍奉下一代家主,除非家族覆灭,或者他们可入籍的子嗣断绝。否则生生世世,也不会背弃分离。
>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