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看书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重生之金融霸主》

笔趣阁看书(biquks.com)

首页 >> 重生之金融霸主 () >> 第三十六章 人尽其用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ks.com/202130/

第三十六章 人尽其用(2/4)

造船厂。”

“......”

邢磊的一番话让会议室炸了锅。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这句话,谁都明白。

但问题是在这之前谁都无法知道第一工业株式会的目的和底线,持续的财政危机,让不少人心里就抱着一个打算。

卖一点钱先解决燃眉之急再说。

但现在就不同了,如果邢磊说的都是真的,那只能说明,第一工业株式会有着极大的野心,能够看中鹭岛造船厂那只能说明他们非常需要鹭岛造船厂,而不是买方市场。

“小邢。你这些消息都是从哪里打听来的?”

“对啊。我们怎么都没有听过?”

“你确定这些消息都是真的?”

“......”

面对着七嘴八舌的议论,邢磊脸上没有任何变化,但眼神已经充分说明了一切。

“我确定,这些消息都是真的。我有同学在北方做生意,他亲口告诉我,去年,第一工业株式会收购了波罗的海造船厂。”

“......”

四下一片安静。

波罗的海造船厂,要知道,这家船厂,可是苏联最大的船厂之一。

苏联的制造业可能备受吐糟,但重工上的技术,那绝对是当代最先进的水平之一。如果第一工业株式会收购了这家船厂,想要再成立自己的船厂,一切都说的通了。

没有人想一直做别人的外包公司,第一工业株式会和川崎合作多年,自然能够看到川崎的订单。

有了和川崎合作的经验,又有了波罗的海的造船技术,那不造船岂不是傻。

“所以我认为,曰本人反反复复,就是想要试探我们的底线。但买卖,既不是买方市场,也不是卖方市场。我们有所求,他们也有所求。我们完全可以待价而沽,试探他们的底线。”

“可如果,你猜错了怎么办?”

“夫未战而妙算胜多者,得算多也。我们完全可以先算一算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对方的需求有多大。

鹭岛造船厂位于入海口,水运交通便利,船坞设计经过时间的检验,不会因为洪水和自然灾难造成什么灾难性后果。其次,华夏人工成本优廉,材料生产加工成本也同样廉价。建造一艘船,最主要的公种是电焊工。

但据我所知,在曰本,一名电焊工,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薪水大概在一万三千块钱。

而在国内,这个薪水要除以二十,甚至是三十。

同等强度和时间的劳动,国内电焊工的薪资,最多就是六百元。”

“并且。在曰本,企业必须为工人提供至少两张巨额的商业保险和社会公共年金,仅仅这笔开支,就比国内的薪资要高出好几倍。”

“......”

“资本是追逐利润的,二十倍的人力成本,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具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其次是材料。曰本造船厂所使用的钢材,其实大部分都是从国内进口的粗钢,如果他们把造船厂设在我们鹭城,材料上也会节约一笔很大的开支。”

“......”

“而在成本端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极为优厚的政策优势,减税条款和土地政策。”

“......”

“可是,全球造船厂目前订单都不景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否则鹭岛造船厂也不会走到现在这个地步。”

“这恰恰就是我们的另外一个优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怎么生存?开源节流。就像现在的曰本,裁员、降薪等等一系列手段,都是为了企业保持足够的生命活下去。”

“第一工业株式会想要在造船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有足够的竞争力,而我们廉价的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可以为他们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并且,国人吃苦耐劳那是出了名的。我敢说,他们在全世界都找不到像我们国家这样优秀的劳动力。”

“......”

“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看法?”

“......”

“我认为,将第一工业株式会招商引资的任务交给邢磊通知非常合适,有没有其他意见?”

“我同意。”

“我同意。”

“.......”

“散会。“

哗啦啦——

浅绿色的海水轻轻拍打着鼓浪屿岸边礁石,溅起几尺高洁白晶莹的水花,伴着一阵微风吹过,再眺望一望无际的海面,大自然的宁静让人心中顿生轻快出尘之感。

一艘艘渔船漂浮在不远的海面上,柴油机的马达声让原本寂静的早晨多了一些活力。从钢琴码头上岸,再沿着鹿礁路走上一段路,历史留下的痕迹一幕幕呈现在了眼前。

成排连在一起的花园洋房,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曰本领事馆等异域建筑风格和八卦楼、八角楼等华夏古典建筑风格,无声诉说着华夏历史和东南省百年历经的岁月沧桑。

这里有美国归正教会在1848年建立的“中华第一圣堂”,有英国教也在这里建造的“协和礼拜堂”,在这些教会的支持下,又建立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土牧师、传道士的“圣道学教”,为西方文化入侵和西方国家政府,进一步掌握华夏东南门,海关和港口管理大权提供了有力支持。

“光绪十四点的时候,这里已经沦为公共租界了。这栋房子就是意大利一名富商建的。”

“这栋房子,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民国时期政府本打算拆掉这些建筑,但后来认为耻辱就该留给后人以示警示,最终得

状态提示: 第三十六章 人尽其用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