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看书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笔趣阁看书(biquks.com)

首页 >>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 >> 222南稻北移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ks.com/205001/

222南稻北移(1/2)

乔管家搞不清宗舒为何如此高兴,不就是个中年人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

只不过就会种些庄稼而已嘛,一个南方人只会种水稻,到北方来,有什么用处?

宗舒心目中,陈旉是北宋真正的农业技术大牛。

古代科学家中,陈旉是最不出名的一位,但他对农业的贡献却是无人可比的。

在宋、元、明时期,陈旉的地位堪比水稻专家袁隆平。

陈旉是士大夫出身,因看不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二十多岁就辞官归田。

从此,他睛耕雨读、种药治园,致力农桑,在古稀之年写成《农书》三卷,一万多字。

《农书》主要讲述水稻的种植技术。

这种技术不是过去那种宏观描述,而是细而又细,普通农人也看得懂。

比如整地,他对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与早田、晚田等不同类型田地的整治都有详细论述。

陈旉讲到在坡塘的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使得农、渔、副可以协调发展。

这就很有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味道。

宗舒急于见到陈旉,就让曹宗申去找。

不一会儿,曹宗申就找来了陈旉和林灵素。

林灵素告诉宗舒,他和陈旉很是熟悉,过去曾讨论过道法。

陈旉还是个道人,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称“如是庵全真子”。

陈旉在农学方面的成就掩盖了他在道学方面的研究。

陈旉之所以这么顺利地从南方来到汴梁,一方面是出于宗舒给他抛出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林灵素的关系。

宗舒抛出的研究课题是:在北方种水稻。

陈旉感到不可能,但宗舒的信,又偏偏说得又头头是道,于是他就想来汴梁和宗舒进行一次辩论。

宗舒上来就给陈旉施了一礼,陈旉连忙还礼。

陈旉之所以前来,还有一个原因是宗舒太有名了,他在道术上竟然挫败了国师。

再加上《大宋时报》连载的故事在南方已经传开,陈旉也想见一见这个传奇人物。

一到宗家,陈旉就急不可耐地去了大宋科学院。

陈旉和宗舒刚好走了两岔。

到大宋科学院粗粗看了看,林灵素给他介绍了学院的情况,特别看到他们从海带当中提取碘单质。

在南方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常见的海带,价格非常低廉,大宋科学院的人居然能制作碘伏。

林灵素还说,海带同时还可以制作味精,这个在大宋科学院看不到,需要去宗家的作坊。

陈旉当然吃过味精,于是对宗舒更加感兴趣。

大宋科学院的学员居然还有银子可拿,这实在是让陈旉没有想到。

宗舒给他承诺,如果他在大宋科学院留下来,就给他高薪,他有些不敢相信。

实地一看,果真如此。

大宋科学院的名字是陛下题的,太子当了院长,由此可见,朝廷对于百工特别是对于农业科技的重视。

进门处两块大石上刻的字让陈旉印象十分深刻。

农业,乃立国之本;科技,乃强国之基。

自己不就是搞农业的吗?

正是这句话,让陈旉感到来对了地方。

这应该是他一展才学的所在。

刚刚喝下一口茶,陈旉就切入了他的农业领域,直接问宗舒懂不懂水稻。

宗舒一笑,这个时候的稻子,他再熟悉不过。

北宋中期,福建地区首先引入了来自越南的占城稻。

这种稻子高产、早熟、耐旱。“不择地而生”,适应性特别强。

更加经济的是,其生长期短,自播种到收割仅五十多天。

“耐旱?”陈旉对宗舒说出的这个特点表示怀疑。

“实践出真知,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宗舒说道。

实践出真知?陈旉头一次听到如此说法,总结精当,又很有见地。心想,难道宗舒已经试种成功了?

宗舒知道陈旉这些人的性格,凡事都讲认真。

“高句丽近些年也引进了占城稻,他们也试种成功了,那地方比汴梁还要靠北。我相信,黄河流域,一定也可以。”

宗舒的话让陈旉和林灵素大为兴奋,高句丽都搞成了,大宋没理由种不成。

在北方都能种稻子,岂不是能让北方的粮食产量提高一倍?

稻子的亩产是麦子的两倍、菽栗的三倍。再加上麦子是冬播夏收,稻子的生长刚好与麦子错开。

一块田地,可以实现稻、麦两种主粮的轮作。

如果是这样,大宋的粮食问题不就可以解决了?

“陈教习,请允我提前这样称呼。在北方推广稻子,利国利民,富国富民。如若成功,必将助我大宋中兴。陈教习,功莫大焉!”

“相比汉唐,我大宋江山日益缩小,且屡受外族欺凌,何也?国不富、军不强也!”

“军不强,在于民不稳。民不稳,在于粮不足!”

“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如果有足够的粮食和财富,没有了流民,还会有方腊起义吗?”

宗舒的这番话,让陈旉又是耳目一新。

陈旉也曾当过官,只不过对官场失望了,但文人骨子里那种兼济天下的情怀还在。

如果农业发达,没有了流民,人民就不会造反,外敌就不会乘虚而入。

“所以,陈教习,为了大宋的未来,为了黎民的生活,陛下才设立了大宋科学院。

状态提示: 222南稻北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