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看书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伏渊潜龙》

笔趣阁看书(biquks.com)

首页 >> 伏渊潜龙 () >> 11、伤心故事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ks.com/205249/

11、伤心故事(3/6)

了一下资料,书上是这样介绍无州梆子的:

无州梆子,是河东省无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无州梆子流行于河东中部无州、安州等地区,又名“无州讴”。无州梆子包括梆子与徽调两类声腔。清中期以后,徽班流入安州一带;随后梆子腔亦流至汶上一带,并逐渐与徽调合流,同台演唱,后梆子与当地语音结合,有相当发展,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剧种遂称“无州梆子”。无州梆子的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唱腔粗犷激昂、刚劲豪爽、高亢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

乾隆末年(约1786年至1795年间),安徽徽戏班社——老阳春, 循四大徽班进京的道路北上,至安州西南夏张附近的程子寨王侍郎家定居下来,开始在泰沂山区一带活动。在此以前,起源于陕西、甘肃一代的“秦腔”,已经河南传到鲁西南,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梆子腔”(当地群众称为“本地梆子”)。粗犷高昂的鲁西南“梆子腔”很容易被当地人接受,因而日渐兴盛。比“徽戏”等其他艺术形式更符合泰沂山区人民刚直侠义的性格。“老阳春”班为自身生存,开始逐步移植“梆子腔”这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自此,“梆子腔”与徽戏日益融合演变。因后来的演员大都是当地人,受到地方方言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发展变化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无州梆子”。

从清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约1886年至1937年)爆发以前的五十年间,是无州梆子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专业班社数量可观,流行区域不断开拓。仅在安州、无州、新州一带,就先后建立了十多个科班,培养了四百多名演员,有十几个职业班社常年活动。随着职业班社的不断增多,其流行区域也逐渐跨出了泰沂山区。东至日照,南到临沂以南,西到平阴,北到齐州、博州一带,常有职业班社去演出,大有蓬勃发展、日渐兴盛之势。然而由于日军入侵,使这个日趋繁茂的地方剧种遭受了严重的摧残。班社被迫解散,艺人四处飘零。除有少数民间业余剧团季节性演出活动外,无一个职业班社存留,也无一个科班建立。只有抗日根据地的文工团仍以无州梆子的曲调演唱革命内容,唤起民众共同对敌。无州梆子日趋衰退,到了没落的边缘。

1954年1月14日,无州县召集起五十多名艺术水平较高、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的无州梆子老艺人,建立了“无州国营民艺剧团”,这是无州历史上第一个国营专业无州梆子文艺团体。1956年,正式改名为“无州梆子剧团”。从此,“无州梆子”这几近灭绝的古老地方剧种,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引和各级**的关怀支持下,重又获得了新生。随着国营剧团的建立,培养新生力量的方法也由过去的艺徒科班制改为招收学员制。无州县剧团于1954年、1956年、1959年连续招收了三批学员,共计100人。学员同正式演员一样,都有了固定工资,享受各方面平等的政治待遇和权利,真正成为剧团的主人。在整理、改编、演出了大量的传统剧目的同时,学习,移植,创作了大量的现代剧目,并积极上山下乡,送戏上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62年郭沫若副委员长在安州观看了《八件衣》,罗瑞卿、杨得志等同志在新州观看了《赵连岱借闺女》,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送猪记》的进京演出,使无州梆子开始走向全国。

1967年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仅有的无州梆子剧团被迫解散,无州梆子又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摧残。1974年,按照县委的指示,在县文艺宣传队(1970年建立)的基础上,从下放到工厂去的原剧团演员中,抽调回了十多名中青年同志,重新恢复建立了“无州梆子剧团”,无州梆子又获得了第二次新生。1977年招收了20名新学员,为无州梆子充实了新生力量,无州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建国后,无州梆子艺术有了较大发展,由无州梆子剧团整理创作的《墙头记》、《锦阳关》、《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在民间脍炙人口。尤其是《红柳绿柳》,在我们那里,人人都会哼两句。在精神文明物质产物都很匮乏的那个时代,这就是茶余饭后难得的消遣之物。

……………………

话说这个来到马陈村的戏团,只是一个民间戏团,也不晓得是哪个单位组织的,他们走南闯北给农村各个地方唱戏。农忙的时节常常就自动解散了。

但即便是一个由农村人自行组织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戏团,也给这个村子里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异样的激动和快乐。

那种激动和快乐,不亚于现在的年轻人,在等待一部制作成本动辄数亿数十亿的大片上映。

戏团在村子里呆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太阳一下山,村子里的人们就赶紧匆匆忙忙地吃点饭,把自己和孩子洗一洗,然后便扛着大板凳小椅子,提溜着水烟筒子,拉扯着小孩子,成群结队去看戏。

我的奶奶翠萍也不例外。

不仅不例外,她比别人看戏的yù_wàng应该还更强烈些。

虽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她却还处在人生最好的年纪。

她那颗爱唱爱跳爱俏的心还在砰砰砰地跳动,她骨子里那些青春的热情还没有褪尽,那把曾经要燃烧却没有烧起来的火种重新又有了点燃的yù_wàng。


状态提示: 11、伤心故事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