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幕 架构(2/2)
的那种!可惜没有教练,就算有也是李卿袁。李卿袁现在就是处于某种恐惧之中,直白翻译就是既想谈恋爱,又不想被上垒的状态。即便这个想上垒的是沈流苏,她也有种莫名的恐惧。
流苏不理解。后来仔细想想,估计是害怕之后,主动地位丧失?丧权辱国失地赔款之后,怕对流苏硬气不起来。
可是流苏很想说,姑娘,你怕是想多了吧,虽然你是失地了,但赔款的是他啊。
总之,没了李卿袁在一旁故意干扰,流苏的准备工作也得以顺利继续下去。
三国世界的架构,是一个时代的架构。这就很难。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这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怎么可能真的面面俱到。表现一段故事,可以着重色彩的描写,时间的流速就会放慢。但对一个历史时期的描写,对于群像的表现。再像之前那种开放世界,就很难完美的表达了。
世界还是要开放的,但需要以某个**某个人物为基点,在一段历史时期一个范围内开放。
就好比,刘备汝南兵败是在公元201年,可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刘备火烧新野,携民渡江的时候,是公元208年,这其中的历史跨度是七年。可这期间在这刘备这边发生的记载于史书上的事情,却极少。
而此时,孙权平越,袁绍身死,文姬归汉,曹操平定冀州,都是重要**。如果都做成开放世界,这个表现起来就十分费力了。
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找一个着重点视角,然后以这个视角来代入其中。其中重要的历史**还是要以第三人称架构。
比如,赤壁之战,就可以分成几部分,携民渡江的时候,以赵云为视点,让体验者体验七进七出时那种一身是胆的勇气。等到夏口布防之后,就可以以诸葛亮为视点,体验舌战群儒的书生意气。
可是,想法是很好,但要怎么把这种频繁的视点切换做好,就是难点。
以普通架构世界来说,大家都是以旁观者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上帝视角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因为频繁的视角转换而出现不理解。
要怎么处理好这个点,才是流苏架构新世界的难点。如果解决了,以后同样的世界,都可以以此为基准去架构。
其次是表现的重点。
三国志也好,三国演义也罢,视角都是有偏向的。这很符合读者的心理,因为,读者都是需要一个代入感的。没有代入感,读起来就会缺少一点遗憾。但有代入就会有偏心。看小说还好,看史书就难免会先入为主了。
流苏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他要还原的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至于剧情出入和时代背景,都可以牺牲掉的。
所以,目前的架构方案是,三国演义为骨架,三国志中的一些历史**为装扮。力量体系偏基础,但整个世界的背景却不会单纯的现实化。三国演义里本来就有很多神乎其神的操作,没必要去除。反而可以放大,用来填补基础力量之外的高级力量。来完善这个世界观。
为之后,其他世界的架构提前布局。
而动作模式,就要在武侠和演义中折中处理。战斗能力自然不会向武侠小说里那样夸张……好吧,金庸小说里的武侠也不怎么夸张,夸张的是电视剧。但秦时明月呢,大唐双龙传呢,流苏考虑的是这些。
但只用演义里的力量体系就太低级了。虽然有老罗生造出来的万人敌,但其实爽快感场面也很少。
这时候,适当的加一些一骑当千的元素就不错。
比如,典韦的一夫当关,比如赵子龙的七进七出,比如张飞的独断长板桥,比如甘宁的百骑劫曹营,比如张八百的威震逍遥津,都可以变相的夸大一些。
当然,除此之外,流苏要还原的,还有卷帙浩繁的华夏文化。虽然没必要一股脑都拿出来,但是依旧可以把很多书籍安排进去。看不看那就是体验者自己的事情了。
何况,建安七子都在这个时代,三曹更是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诸葛亮出师一表,千古传诵。都是可以放到**之中,让体验者被动体验的。
虽然,有可能体验不好。
但流苏架构这个世界,就是为了逐渐将彼世的东西一一展现给现在的人看的。
当然,之前也有试探文学是否会影响世界品质的考量。
不过,现在,流苏已经知道文化属于其中的一项了。自然会更加认真的去架构这个世界。
世界你好吗?我的名字叫三国,流淌着华夏的血脉。
如今,我正向你走来!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