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摸底铜王(2/2)
些不以为意,对黄学仁点点头,“行,下飞机后我和家中联系一下,如果要卖的话,我就去找您。对了,黄师傅,您在港岛住哪儿?”黄学仁迟疑一下,还是报出一家酒店的名称,在西贡!
呵呵,他这次来港,接触对象很可能是西贡黑市幕后的那帮人。
“黄师傅,这佛像,用的是纯铜?”李承又拿起照片“请教”。
“这啊,铜锡铅合金的,并非纯铜。”
“那这铜佛像,是雕刻的还是铸造的?如果是铸造的,眉宇之间这么细腻的纹线,又是怎么做到的?”
“失蜡法铸造的,辅助以微雕手段……”
李承如同一个好学的后辈,拿着照片询问,黄学仁这会有点吴伟刚才的感受——很烦,可为了买这件铜像,还不得不耐心给对方解释。
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李承还真的套出不少东西!
黄学仁的言谈中,有部分内容,李承有着淡淡的熟悉感。
细思之后,越来越觉得,黄学仁的手艺,与中原孟津奇人郭玉唐的制铜手艺很像!
郭玉唐,清末民初金石奇人,不见经传,但老一辈口口相传中,从不缺少他的故事。
他原本是孟津一位放牛娃,专门给地主家放牛,十一岁那年,牛丢了,他吓得不敢回家,自己一人不知道跑到哪里。
四年过去,村里人都已经他已经死了,结果,十五岁的郭玉唐却背着小包裹,回家了!
回家之后,他不参与务农,喜欢一个人独自在邙山晃荡。别人问他,他就说自己在守山!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自古以来,洛城以北的邙山就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葬身之所。
邙山有什么可守的?不少人都猜测这小子要盗墓。事实上,他没有参与任何一次盗墓。
那他在干什么呢?
他在捡墓碑、墓葬碎片,各种碎片。
从19o5年始,邙山盗墓之风猖獗,盗墓者往往是把精美、轻便的文物盗走,留下了重达几百公斤的碑刻墓志,以及众多的墓赃碎片。
他远远的吊在盗墓贼的后面,等他们离开,就开始挑拣各种碎片。
这些“垃圾”捡回来之后,有什么用?
他将捡拾来的瓷片,磨碎之后,重新烧瓷;又将金属片融化,重新铸青铜器;将墓碑清理干净,将碑刻墓志上的内容打成拓片。
1909年,他二十岁,于洛城东大街开了一家名号为“墨景堂”的古董店,将自己制作的各类瓷器、青铜器,拿出来摆卖。
此人和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京师图书馆馆长蔡元培、中海博物馆馆长徐森玉、辛亥革命元老张钫等众多名人,是至交好友。
只是,谁也不知道他一身手艺从何而来,他也从未和别人说起过。
1924年春,他接受军阀吴佩孚,以及当时北洋国务总理靳云鹏的联合邀请,主持修复新郑李家楼春秋大墓工作。
此墓葬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在诸侯间称霸的郑庄公之子,也称郑君子婴墓。
一共出土一共出土两件方壶,大牢九鼎、土鼎各一套,铜簋一组八件,铜鬲一组九件,其他青铜器、玉器、陶器和贝币等1000余件。郭玉唐带领两名帮手,四个月,完成所有修复工作。这些藏品,如今依然在中原博物馆展览。
最神奇的是,五十岁那年(1939年),他将儿女叫到身边,告诉他们,自己要走了。
儿女问他去哪儿,没说。
当天晚上,他背着小包袱离家,从此杳无音讯。
此人后来被誉为烟涧村(中国铜器造假第一村)的铸铜祖师爷,成为传说中的人物。
有关郭玉唐的很多事,都是贾郑亭的老师郭北盛讲述的,贾郑亭还特意前往孟津考察过郭玉唐的生凭,很神奇的一人。
张钫好金石,他是张钫的好友,俩人又是同乡。也许,张钫的女儿张广任手中还真有郭玉唐的制铜秘录,而又被黄学仁偷学,也说不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