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民国大时代(2/2)
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何梅协定》,完全是近代的城下之盟,内容严苛,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华民族人,听了都无不愤慨。
其中,条约主要内容有四。
第一:要求罢免日本指定的中国军政人员。
第二:取消或解散日本指定的国民党政府党政机构。
第三: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
第四:禁止一切抗日活动!
此类条约所包裹的祸心,已经完全不加掩饰。
这份协议,背后本意,剑锋之所指,任何人都看得出来。
河北!
但在日本人军事的震慑下,协议依旧是签订了,由此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协议的签订授意者汪精卫,更是被学生们骂的狗血淋头。
江楚听在耳中,心里也不禁有种无力感。
自他到了这个时代,其实一直都在埋头寻求武道,对于外界事不曾去过多关注。
或者说,是他刻意的去逃避,避免去接触这些消息。
自己算是穿越者众,这没错。
但脚盆鸡强盛、而种花家羸弱,这却是难以改变的现状,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时代的大势就是如此,穿越者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特别是...自己还是个文科生。
本身怀着这样的心态,江楚最初就给自己定了个鸵鸟似的战略,试图把头埋到沙子里,装作不曾听、不曾闻。
试图用自己已经熟知的历史进程安慰自己,可心里却也依旧不安,甚至带着种难以言明的负罪感。
他知道未来的一切,知道战争的胜利最终属于种花家。
但这样自己就可以过的心安理得了吗?
战争不是一句简单的最终胜利就能囊括的。
拆开二字来看,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之间的夹缝里,溢出来的是献血,裹着的是无数的尸体。
两字之外,是屠杀、暴虐、以及累累的恶行。
下车的时候,江楚面色已经苍白如纸,心头带着迷茫与无措。
接下来是转去济宁,他选择了步行。
一路走来,在一步步的行走中,江楚随身携带的麟角刀始终都不曾离手。
一边赶路,自然的配合着形意拳行桩,手上无意识的演练着挟刀揉手。
步子踩在砂土路上时候,也是一起一伏。
渐渐地,江楚好像忘记了那些形式上的动作和要领,只留下每个动作的一点真意在心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则同时在不断的扪心自问,自己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当如何自处。
这样一个时代,华夏终于斩断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枷锁,可却在去除陋习的路上步履蹒跚。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崛起,不停奔走,但他们却不知路在何方。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下,出现一位位大师和学者。
只是文化的光辉,掩盖不了民族的悲苦。
身处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迷惘而奋进的时代、近代文化绽放最璀璨光芒时代。
军阀割据、外敌入侵、政客乱政、民不聊生。
自己的到来,能为这个时代,为民国带来什么?
这段一步一走走的路,从济南到济宁,江楚走了两天。
一般的普通人,就算通过锻炼,一天走三十公里左右也已经差不多是极限。
江楚现在的体能,要比普通人强上太多,一天走七八十公里也不会累。
一路上,他累了就借宿到民居,第二日天刚亮便留下钱银,自己一人悄悄离开。
后世人看到的是民国的风采,大师云集,目不暇接。
但民国的艰苦沉于下,江楚却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更深的体味。
后世有多有写民国的文章,大多畅想所谓梦回民国,与学术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美好。
但江楚看来,这些自然是民国的风采,但只是浮在表面,内地里的满目疮痍,却没有人去关切。
如果一个民族只有遭受了这些苦难,才能酝酿出这些大师。
那么江楚宁愿他们都不存在。
两天之后,风尘仆仆的江楚,已经抵达了济宁城外。
这一段脚程,他将挟刀揉手的真意,慢慢的融入了形意中。
形意的拳意,也渐渐融入了生活中最普通的行住坐卧里。
而他自己心里,也渐渐找到了答案。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