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兔子(1/3)
这一块试验田的面积虽然不算很大,但好在地形还算平整,几乎没有丝毫的地形起伏,一看就是很久之前泥沙冲击出来的沙洲演化而来的。
沧海桑田,当年的大河应该是该道了,现在这里只有一条小河,李安以及让人开挖灌溉渠,引用的就是小河里的水源。
这些沟渠横平竖直,将这一块不大的土地,均匀的分割成十六个小方块,每一个小方块是六亩地,十六个方块就是九十六亩地,还差一点就到一百亩了。
六亩地之间分割用的是田埂,田埂的宽度很小,只能容纳一个人正常的行走,若是两个人相遇,就要互相让一下了。
另外,灌溉沟渠与小路是平行布置的,每一条灌溉沟渠的身侧就是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可供两匹马并行,正常的农业车辆是可以顺利通行的,这也是为了日后收割的时候能够方便的运输农产品。
大唐将士很多,但李安搞这个试验田的目的,是为了给当地百姓看的,所以,开挖沟渠和铺路,这些琐碎的工作,全都让当地的百姓来干,当然,他们也不是白干的,所有过来干活的人,都能获得一定额度的工钱,同时,还能在工地饱餐一顿,怎么算都不会亏。
对于富裕一些的当地百姓,这个工作可能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当地百姓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干的工作了。
随着第一批百姓领导工钱,大唐的信誉就获得了认可,很快就有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百姓,过来帮忙干活。
当然,太远的百姓就不会过来了,都是附近几十里的百姓,他们闲着也是闲着,既然有好吃的,还有工钱,干什么不来。
在开挖沟渠的时候,他们就发现大唐的挖地工具,比他们的先进很多,挖起泥土来非常的省力,设定的路线也非常合理,指挥的大唐官员也很有讲究,没有人能有机会躲懒。
沟渠挖好之后,自然是要耕地和种植了,因为田地的亩数比较多,所以,可以种植多种不同的作物。
李安的打算很简单,既然有九十六亩地,那就种植九十六种作物,以实验这里的气候到底适合哪种作物的生长。
种地之前需要耕地,只要把土地耕好了,种地才能获得比较高的产量,若是耕地这一环节做的不够好,那么,产量就要比预计的低很多了。
当地的百姓也有一些是农民,但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耕地,种地用的都是非常蹩脚的工具在地面上挖个坑,胡乱撒点种子就完事儿了,也难怪土地的产量跟不上,从而导致没有多少人愿意做农民。
至于他们手中有牛马的,也大多用来托运货物,而不是用来耕地,况且,牛马的蹄子是不能耕地的,他们没有发明犁,有了牛马也不能使用。
而大唐带来的犁,而且,还是李安率先开发的曲辕犁,一种只需要一头牛就可以轻松犁地的先进耕犁。
操作曲辕犁并不是很困难,即便缺乏种地基因的当地百姓,也能在一天之内学会如何使用曲辕犁,并很好的将九十六亩田地都给翻了一遍。
当地的农作物有很多种,大唐带来的种子就更多了,还有很多来自美洲和澳洲的种子,这些都可以在当地进行种植试验,先看能不能发芽成活,然后再看产量和抗病能力如何。
红薯,玉米,土豆,高粱,小麦,大米,山药,花生,番茄,辣椒等等作物全部要种种植,一样都不能放过。
其中,有的作物是可以直接撒种子种植的,比如小麦之类的,但也有一些作物是不能如此种植的,需要定植,比如玉米类的。
直接撒种子的好办,直接用耧车播种就可以了,而定植的作物则先在一亩地的拐角种下作物,待发芽长大了之后,再进行移植栽种。
种植作物的见效是非常缓慢的,并不是今日种植下去,明日就能长出作物的,需要等待的时间非常漫长,但为了长久之计,还是要发展种植,否则,都靠打渔和打猎,食物的来源太不靠谱了,而且,维生素主要来自蔬菜类植物,动物和鱼类是不能补充这些需要的。
在所有种植的作物之中,见效最快的应该就是小白菜了,这种植物的生长周期非常短暂,很快就能吃到嘴里,最快的话二十天就能上餐桌了,李安在次大陆一带需要停留的时间应该不会低于一个月,所以说,李安或许能吃上新种植的小白菜。
红薯秧苗是早就培育好的,是在李安的坐船上培育的,现在都贡献出来了,相信几个月之后,他们就能结出硕大的红薯了。
当地的百姓,见识都比较浅薄,根本就没有见过如此多的种子,他们只是负责干活,却不知这些种子所代表的是什么作物。
李安也没让部下讲解这些作物,只要这些作物长大了,这些当地百姓自然就知晓了,而通过这样的试验田活动,当地百姓已经了解了农业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大唐的农业水平远超他们的水平。
“李侍郎,您看,这才几天的功夫,这一大片田地就都种好了,几个月之后,这里就会是另外一种面貌了。”
部下兴奋的看着九十六亩田地,兴奋的说道。
李安点头道:“说的不错,这一片试验田,在当地百姓和大唐官员的指导下,干的非常漂亮,几个月之后,比如会出成果,只是,我们等不到那一天了,最多两个月吧!我们是必须要继续西进的,遥远的非洲还等着我们呢?”
“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