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编写教材(2/3)
都统计的非常到位,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李安的面前。李安随意的翻看了一些信息,开口道:“太多了,学堂根本就容不下,从中选择三百名孩童就够了。”
“李侍郎,那选取的原则是什么呢?”
部下开口问道。
李安想了一下,回答道:“家庭情况,要先录取富裕人家的孩童。”
虽然穷人的孩子更迫切需要来学堂,他们更需要学习知识,也需要那一顿免费的午餐,但以李安的认知,只有富人的孩子最适合先去学习。
从小的营养水平和健康,决定了富人的孩子能力更好一些,学习起来肯定更快,至于毅力不够,只需要先生多指导就可以了。
至于穷困百姓的孩子,由于营养的不足,智力的发育水平必然比较低,而且,越是穷困的孩子越是调皮的要命,是最不服管的,成功的几率也是很小的。
至于后市华夏为什么充斥着穷人成功论,则是因为特殊的国家环境,政权是穷人打下来的,所以,在所有方面都必须要体现穷人的伟大和睿智,某个地方穷人考取好的学校了,则必然进行大力的宣传,造成了只有穷人才能学习好的错觉,而富人则全部都是纨绔子弟,是不求上进的存在。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穷人的孩子很快就不行了,最终仍然是富人和中产阶级的孩子更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有一句老话说的好,贫穷会限制人的思维,限制人的眼界,让人更加难以成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通过一番思考,李安决定先捡富裕人家的孩子开始招收,待条件好了一些,再招收穷人家的孩子。
而且,富人阶层都是相对有头有脸的人物,只有先招收他们的孩子,才不至于引起乱子,若是先招收穷人的孩子,这些富人还不气死。
而穷人阶层虽然失去了一次机会,但只要大唐给出承诺,许诺会尽快扩招,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毕竟,他们已经被奴役的太久了,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要将好东西先让给富人阶层。
在作出一番承诺之后,大唐官员成功的选择了三百名孩童,让他们在几日后的学堂竣工之日去学堂里读书,以完全自己的学业。
李安这几日也比较繁忙,他一直在准备教材,虽然招收的十几名先生是专门负责教学的,但这些临时招收的先生,水平真的非常有限,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李安,除了会当地的语言之外,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李安亲自编写一些简单的教材,给这些先生教学使用,也算是为塔纳尔学堂做贡献了,会有一种颇为舒心的成就感。
语言不太好编写,因为李安不懂当地的语言,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编写语言学科,只能让这些先生来编写与教学了。
算学也就是数学,在这方面,李安的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放眼整个大唐,还真没有什么人比李安算学好的,比如微积分,几元几次方程式的知识,除了李安,还真没有什么人会这个东西。
所以,李安就自告奋勇的编写起了算学的基础知识,也就是加减乘除之类的,至于微积分之类的深奥知识,李安就不去编写了,以这些孩童的智商,学习太深奥的知识,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算学是李安编写的重点,李安这几日的工作,主要都用来编写算学教材了,至于历史方面,李安也参与了,但主要的工作都交给属下官员去负责了。
在历史知识这方面,李安麾下还是有很多人才的,他们的水平并不比李安差,甚至比李安还要厉害,交给他们编写,李安非常的放心,不过,也不能完全不去过问,在部下们对历史解释有分歧的时候,李安负责一锤定音,确定最终的编写方向。
连日的编写让李安颇为疲累,用镜子一照,发现都有黑眼圈了,不过,只要看到自己编写的教学材料和教辅材料是如此的完美,心里还是很自豪的。
编写完教学材料,下一步自然是要印刷了,若不印刷怎么能让孩子们人手一份,只有让每个孩子手中都有书籍,这样学习起来才够快,回去之后也便于复习。
第一批的学生有三百名,加上人数不多的先生,需要三百多本书籍,这么多的需求量,若是手抄肯定是浪费时间的,只有采取印刷的办法才是最靠谱的。
活字印刷的设备在大唐,李安并没有带来,而且,活字印刷也有局限性,只有大唐的文字,后来也加了一些吐蕃等地的文字,但狮子国的文字是绝对没有的,所以,若要印刷这三百多份教学材料,只能采用其它的办法。
在活字印刷术被李安发明出来之前,大唐用的都是雕版印刷术,不过,李安在发明雕版印刷术之后,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最后又发明了蜡纸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蜡纸印刷术更方便快捷,但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耗费蜡纸,而蜡纸制造并不是太容易的,所以,价格方面自然要昂贵一些了。
李安并不在乎贵一点,只要方便就好了,硬币和蜡纸在南下出发的时候就带了不少,现在正好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至于李安为什么要带这种东西,也不是为了印刷书籍做准备,完全就是为了预防万一,这一路上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各种物品多带一些总不会有错的。
除了李安之外,新招收的十多名先生根本就不会使用硬币和蜡纸,不过,只要是会写在的人,学习这个东西都不会太难的,很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