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7章 巡视苏松下(1/2)
路上不好商谈,王彦对于三寸金莲并没这方面的癖好,所以如果放足对于大明有利,他肯定是会支持的。
只是这脚裹了怕是有几百年了,也不是说想放就会放的,得先把势造出来,改变风气才行,否则就是朝廷有令也禁止不住。
此事王彦决定稍后在议,当下他与众人先去查看苏州城外的纺织作坊,毕竟这才是他们此行的目的。
薛宗周领着王彦到了城外的一处区域,这里遍布着成排成排的房屋,样子都差不多,但没有什么美感,估计就是作坊和仓库所在。
在这些房屋间还有数百到烟柱,从屋顶升起来,那是雇工在煮茧。
整个情景会让人有些不舒服,没有美感,与传统的社会有些格格不入。
一行人来到一家作坊前,从外面看院子内,里面晾晒着许多丝线,还有布匹,杂乱的很。
门口一个拱形的门牌上,写着“沈记布庄”,一名穿着锦缎的商人,站在门前恭候。
沈记布庄,主人自然姓沈,名叫元胜,原来是卖布的,后来自己也开了作坊,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也不怕没货可拿。
他给王彦行礼后,领着众人进入作坊内。
整个作坊十分巨大,有七八十间屋子,还有十多个仓库,面积快赶上半个楚王府,而这还不是最大的作坊,据说松紧那边还有雇工三千人以上的棉纺作坊。
“监国千岁,这里是茧房!”沈元胜领着王彦进入一个房间,躬身说道。
王彦一行进入其中,便见整个工坊内的木架上,装满了用簸箕装着的蚕茧,堆得满屋都是。
“这样茧屋,有多少,苏州府的蚕茧够你们用吗?”整个屋子长十丈,宽三丈,高两丈,全都放满了蚕茧,王彦有些震惊的问道。
“回禀监国,像这样的茧屋,小民有十座。”沈元胜行礼回道:“苏州的苏织大户不只小民一家,苏松的蚕茧甚至南直隶的都不够分。这里大部分的蚕茧都是小人从浙江买来,那里有种桑大户同小人签有契约,专门为小人提供蚕茧!”
这等于已经是跨地域的协作了,王彦点了点头,继续随他前行,出了茧屋便到了一处热气腾腾的房间。
这个房间里架着许多大锅,一自排开,每口锅有两人,一人烧火,一人正那木棍搅动着大锅。
沈元胜当即指着那一口大锅道:“监国,这是煮茧房。烧的主要是收来的稻梗,还有木炭,以及一部分石炭,不过石炭要从浙江运来,而且价格太高,一般是不烧的。”
石炭王彦知道,和金银铜铁矿一样,都开采不易,不过它开采出来就能用,不用冶炼,所以价值便宜得多,但却又比木炭要贵一些。
这时王彦走到那一口大锅边,阻止了雇工们行礼,见他们将从茧房里取来的蚕茧,放进水中熬煮。
沈元胜便接着介绍道:“监国,这煮茧很有讲究,首先是时间一定要掌握好,煮太烂不牢,太生则影响加工,成品上也会有生块,另外加入的配料也要定量。”
“这些蚕茧煮软化之后,就可以抽丝了。小民这边采用的是冷缫法,不用边煮茧边缫丝,而是先煮茧,然后将煮好的茧盛在加有少量温水的盆内,再进行缫丝。此法缫出的丝比热釜缫丝,更有精神,更坚韧,还可防止煮茧太熟、丝胶脱净、丝纤维软弱无力弱点。”
接下来,王彦一行便进了缫丝坊,他们隔着老远便听见吱吱呀呀的声响,进了房间便看见数百人脚踩缫丝机,忙个不停。
按沈元胜的说法,缫丝工可以把八个蚕茧的丝并在一起,并且根据不同需要,生产出不同长度的生丝,有的甚至长达千丈,其中却没有拼接的痕迹。
王彦与众人观察了如何缫丝,但并不太懂,不过他到发现,缫丝工确实九成的男工,但也有几名女工在。
看她们是天足,就知道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妇人,不然也不会抛头露面。
王彦见她们动作比男工快上不少,便问她们的工钱多少,结果却只有男工大七成。
王彦闻言皱了下眉头,但也没说什么,毕竟是男权社会,七成已经算良心了。
在抽丝以后,就是将丝晒干,再进行纺织,最后是用模板染色印花。
最后几道工序,都是上百人进行,作坊内有五百张织机,日夜不停的赶工,完成官府的订单。
王彦在转了一圈之后,感受颇深,除了军队打仗之外,他还从未见过这么多人一起协作完成一件事情。
“你们的生产,现在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王彦在转了一圈之后,开口问道。
“回禀监国,主要是缫丝和织机的速度跟不上。”沈元胜回道。
王彦原本以为是蚕茧跟不上,毕竟方才看见桑田里,劳力似乎有些不足,却不想居然是缫丝和织机跟不上。
王彦沉吟了一下,“孤方才看了一遍,觉得你这个缫丝是不是可以和纺织、染布分开啊。你的蚕蛹不是从浙江收购买么,为何不将缫丝作坊开在浙江,那里石炭和木炭的价格也便宜一些,你抽好生丝再运过来,总比运蚕蛹要方便些。”
江南地区开发已久,又是平原,木炭和石炭的价格确实要高很多。
王彦顿了顿,继续说道:“还有你将缫丝分离出去,这里至少能多一半的空间,再放五百架织机都没有问题。”
沈元胜笑着行礼道:“监国英明,小民也确实有这个打算。”
王彦微微颔首,便从晾晒的各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